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家庭研究边缘化的后果及其应对

日期:2009/05/14|点击:7

今年515日是第16个国际家庭日,联合国确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以及每年的515为国际家庭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提高各国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各政府机构制定、执行和监督家庭政策。毫无疑问,这也对家庭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比,近年家庭研究在主流学界受关注的式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主要反映在体制内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如2000-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所资助的1万余个课题中,与家庭有关的只有0.6%,即使在家庭研究的传统学科社会学研究领域,600多个国家立项中涉及家庭的选题也仅占2%2000-2008年在《社会学研究》刊登的700多篇文章中,涉及家庭的选题只有5%;高等院校的大多数社会学系和社会工作系无家庭社会学专任教师或不开设家庭社会学课程;全国至今无一本家庭研究的专业性期刊;而几乎所有研究和谐社会的课题和书籍都未将和谐家庭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框架中的一部分;社会政策制定中的家庭视角也大多缺位。

家庭研究资源短缺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非专业化的统计结果和大众传媒的典型形象对普通受众的舆论左右。一些商业性调查咨询公司和网站的各种“中国爱情指数”、“婚恋心理”、“女性性福指数”、“婚姻忠诚度”等非概率抽样的“调查结果”大行其道、夺人眼球,“六成都市人对婚姻感到失望”、“三成家庭存在身体暴力、六成家庭遭遇‘冷暴力’”、“70%夫妻长期闷闷不乐,整体呈中度抑郁”、“‘80后’‘闪婚’‘闪离’离婚率冲高”、“70%的离婚者曾后悔”等存在明显方法缺陷或解读错误的“研究结果”,主导着婚姻家庭调查数据发布的话语权并误导着公众。不少学者也因规范化调查资料的缺乏而只能引用、复制并传播非学术研究的统计数据。加上文学作品、影视银屏、通俗杂志中泛滥成灾的婚外情、多角恋剧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婚姻破裂、子女犯罪、情杀、复仇、殉情、虐待继子女等负面事件、扭曲心理和恶性惨案的过度渲染,日复一日地给予受众以强刺激、深印象,严重夸大了中国婚姻家庭的黑暗面,以至“傍大款”、一夜情、包“二奶”、离婚、换妻、家庭暴力、独身、“丁克”家庭等被视作触目皆是的普遍现象,不少年轻人不再相信爱情天长地久,不敢轻易承诺责任和走进婚姻围城,于是,试婚同居、“爱情公证”、亲子鉴定、私家侦探等随之日渐递增。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在推助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风险社会许多难以预期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家庭结构、功能和关系也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当家庭成员职业不稳定和工作压力成为常态时,也使紧张、焦虑成为普遍的心理重负,不少家庭面临不同的压力甚至危机。因此,如何调整策略、积极有效地迎接社会转型期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进一步增强家庭凝聚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与弹性,成为众多家庭迫切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而通过科学研究,从宏观上探索家庭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在微观上探寻家庭人际角色的互动规则、意义和模式,为不同家庭结构和生命周期的成员提供改善家庭关系和生活质量的信息、技术和经验,预防和应对社会脉动、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困厄和危机。而这仅靠低成本、单学科的质化研究或小型调查项目显然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达到预期的理论和实践目标。为此,急需注入振兴家庭研究的强心剂,以尽快改变目前家庭研究的边缘化状态。社会的应对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

首先是强化家庭学的学科建设。家庭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需要不同领域研究力量的积极投入和共同协作。尽管家庭学在目前成为一级学科的时机尚不成熟,但在各学科的规划课题中纳入相关的招标项目十分必要并具可行性。以妇女/性别研究为例,在1999-2004年的6年中,国家社科基金仅有28个妇女/性别研究课题立项,占总数的0.53%。后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学研究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共同努力下,2006-2008年的3年中已有51个妇女/性别研究立项,占总数的1.23%。而家庭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亚于妇女/性别研究,只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挂靠在全国妇联,所处的地位无法和中国妇女研究会相比。鉴于目前尚无婚姻家庭的国家调查,建议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设立家庭研究选题以加大经费资助力度,保证研究质量。此外,在学术刊物开辟家庭研究专题、在生活类婚姻家庭杂志中增设专家视点、家庭论坛栏目,以及在有条件的社科院/所、高等院/校成立家庭研究中心、出版家庭研究书刊等,都是恢复家庭研究主流学术地位的积极举措。仅以专业性的学术杂志为例,美国就有《婚姻与家庭》、《家庭关系》、《家庭问题》、《婚姻与家庭评论》、《家庭史》、《家庭法季刊》、《青少年与家庭法院杂志》、《家庭心理学》、《家庭与公共卫生》、《家庭比较研究》、《家庭暴力》、《离婚与再婚学刊》、《婚姻与家庭治疗》、《儿童福利》、《虐待儿童》、《性与婚姻治疗》等几十种不同学科和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因此,在有着3.7亿万个家庭的中国,即使由国家财政资助出版一本家庭研究的专业刊物以填补国内空白的建议也不为过。

其次,家庭学应纳入教学主流。把家庭学课程纳入社科院/所、高等院/校是家庭学学科建设和振兴家庭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除了对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开设家庭史、家庭社会学、家庭伦理、婚恋心理、家庭资源管理、家庭人口学、家庭教育、家庭社会工作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外,还应创造条件逐步将婚恋心理、性伦理或家庭生活教育等纳入大、中学生正规教育课程,争取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婚前教育的目标,使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努力扮演好家庭生活不同生命周期的各种角色,并学会积极、有效地应对人际交往、失恋、家庭虐待或忽视、非预期怀孕、艾滋病、性病感染、家庭解体或其他意外变故等压力、挫折和危机事件。

再次,推进家庭科学的普及和应用。家庭学不仅是理论的建构和探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是择偶和异性交往、亲密关系的调适、子女教育的方法,还是家庭冲突的处理、家庭压力和意外事件的应对,都可通过学习、训练,获得帮助、启示而提升协调适应的能力,以争取更好的预后。而且,教育和训练愈早介入,尤其在青少年期就进行婚恋、性和家庭生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效果会更佳。而以往的家庭理论研究多与生活实践相脱节,因此,研究者应架起理论、教学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努力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性的社会实践。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社区普及家庭科学知识,让有用的信息与家庭成员分享,给予家庭以指导、人文关怀和支持服务,通常更具广泛受惠性也更见成效。科研成果通过教学传播和接受实践检验而更具影响力和有效性,教学和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难点和问题也可作为深入研究的起点和攻关项目。此外,发展有职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服务业,帮助人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和超载的压力,以减轻负荷、放松心态,理智地处理矛盾纠纷,使家庭及其成员在应对压力和危机中得到成长;也可通过训练和支持服务提升家庭成员的人际调适和家政管理能力,改善婚姻和家庭生活质量,增进家庭成员的福利和满足,使家庭和社会更具凝聚力和活力,实现小康与和谐。

总之,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新衍生的、更宏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引起学界更多的研究兴趣和重视,家庭研究在学术界被冷落也难免。但体制内学术资源的配置缺乏合理兼顾、主流意识形态把家庭精神文明建设仅归结为家庭美德教育和伦理建设,以至忽略了家庭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问题确实存在。家庭的一些传统功能如生育、儿童社会化、性规范和老人赡养等虽在转型社会发生了结构性转移,但所担负的消释生存压力和规避社会风险减压器、安全阀以及心理抚慰、情感满足的功能有所增强,家庭依然是人们远离尘嚣、享受松弛的宁静港湾和温馨暖巢,也是构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之一。家庭在速变社会中具有变动、开放和多元化的特性,同时也面临经济分化、消费主义、传统家庭价值的式微、离婚率上升、人口老龄化和艾滋病风险等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亟待有志于家庭学学科建设和家庭服务/干预的理论、教学、和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投身且硕果累累,希冀主流意识形态和学界重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家庭研究,期盼体制内外各种基金对家庭研究和服务项目的资助,也呼唤着政府家庭视角公共政策的出台并惠及家庭福利。

展望明天,家庭小舟将沐浴着爱的阳光、迎风劈浪驰向幸福的彼岸!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