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上海的改变将是多方面,除了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竞争实力、引领作用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日前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沪商》杂志举办的专题沙龙上,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热门生意和职业
在对60位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新沪商》杂志日前发布了“十大热门生意”专家预测,从高到低排序依次包括:休闲、保健、教育培训、金融保险、创意、信息与咨询、物流、会展、能源环保和信息产业。
对于前三位的热门生意,专家们认为,未来十年涉外旅游(邮轮经济)利用地利(地理优势)人和(本地需求)将迅速争抢高端旅游业。而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陪护服务需求将扩大。目前中国和上海还缺乏与国际金融中心相称的财经(金融)教育实力,而“两个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等,具有人才优势的上海有理由占据高端市场,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以及投资人。
调查问卷显示,未来上海十年中,分析师、律师、心理咨询师、企业管理顾问、健康管理专家、家政服务、专业培训师、教师、传媒人士和规划师成为“十大热门职业”。有趣的是,对目前热门的“公务员”,只有一位专家提到。
专家们给出了选择理由。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中,政府、企业与行业组织都需要更细致的数据分析;社会法律化推动,各行各业都需要自己对口的律师提供专业的服务,律师将成为行业专家,实施专业化服务;同时都市压力越来越大,“认为自己有病”的人越来越多,未来心理咨询可能会像医院那样普及,随着城市中产人数增加,将出现一揽子管理个人健康的个人健康顾问。
上海未来十年发展的关键词有哪些?在51份回收问卷中,入选的“关键词”共有120个,从高到低排序,未来十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十大关键词”包括:中心、长三角同城化、上海、开放、文化、交通、教育、航运金融、融合、“00后”。入选首位的“关键词”是“中心”,包括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等等。复旦大学教授陆铭表示:“未来十年,上海就是奔着‘中心’去的。”另外,“00后”一词入选“关键词”第十位,意味着“90后”之后的一代人,将会提出新的社会管理问题。
未来社会趋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张结海认为,在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十年中,上海社会各层面将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他认为,单身精英女性在未来十年会大幅度增加。以纽约2007年的统计为例,纽约市20岁至30岁工作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高出17%。而20岁至30岁的工作女性拥有高等学历的比例是53%,男性只有38%。目前我国各大学,文科女孩的数量高于男孩,理工科大学的情况也将如此。结果必然是30岁以前的年龄层,女性占就业市场主导地位。一方面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男强女弱”的中国婚姻观念没有改变,最终结果将变成单身精英女性在未来十年会大幅度提高。
老年社会到来,养老难的问题真正凸显出来。老年社会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据有关数据统计,近两年上海预期寿命增长非常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社会的进程。同时,未来十年“老子将比儿子有钱”趋势明显。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使得年轻一代要比上一代赚的钱更多。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下一代赚钱的数量可能跟上一代差不多持平。而年轻一代面临买房、买车等等大项支出,致使积蓄一定没有上一辈多。未来老子比儿子有钱的状况,还将催生“新一代老年人”的出现。新一代的老年人有三个特点,一是收入水平高于下一代;二是有较高的自我消费欲望;三是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作后盾,使得新一代老年人敢于消费。
城市发展的“美国模式”逐渐被“欧洲模式”取代。美国模式是目前主导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思想。美国模式有三个关键词:高、新、现。即房子越盖越高、任何东西越新越好和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开始意识到美国模式的不足,从而欧洲城市发展的精致化模式已经开始。张结海表示,这种现象在上海很多小的服装店可以看到。有品位、有文化,就是欧洲城市发展模式的折射。
高速火车将成为改变中国社会面貌最大的单一技术因素。高速火车改变中国呈现的最显著特征是使居住郊区化和乡村化。法国最近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有钱人不是住在巴黎,而是住在不知名的乡下;乘火车上班也已经成为伦敦一般人群日常工作出行的首选方式。因此,未来上海高速火车沿线有一定“姿色”的乡村会成为下一轮投资的热点。
帆船、游艇从无到有,迅速大众化。上海周围湖泊众多,中国帆船游艇产业的潜在规模将相当大。但交通原因是制约帆船、游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张结海认为,如果未来上海到周边湖区只需要三个小时,那里的湖上很快就会出现帆船和游艇。游艇产业的发展也是高速铁路带来的居住乡村化的必然结果。
“男色”社会已经到来。在学习、收入等方面与女性的比较压力,将使未来中国男人很注意自己的外表。资料显示,英国、美国的男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注意外表。实际上,目前上海新一代的“80后”、“90后”男性已经相当注意外表,几乎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与此同时,上海将涌现“怪人”。张结海解释,“怪人”有两类,一类是外表怪异,一类是行为举止怪异。它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标志着整个社会容忍度的提高,另外“怪人”现象往往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基础上才会出现。其实上海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怪人”。不过,未来上海将有一批“怪人”出现,这是中国未来出现创新型社会的非常重要的指标。
瓶颈问题尚待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主任余南平表示,国务院同意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是长期目标,建成成熟的国际航运、金融中心还非常遥远,有诸多瓶颈问题有待突破。根据《新沪商》的调查,教育、体制、法规等制约成为了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改革滞后,高端人才相对匮乏。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教育当然是重头戏。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认为,目前上海高端人才匮乏,尤其是金融、航运从业人员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将制约上海弹跳空间。引进与培养人才应该并重,对应未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海高校学科结构需要提前作出相应调整规划。
专家们认为,目前上海政府改革、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干预市场能力强化,市场机构能力不足。进入“大脑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之后,政府越来越难了解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都与政府自身改革息息相关,当然也与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有关。同时,未来上海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国际官司”大幅增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法规,涉外法律、法规都需要健全。
建设国际大都市,需要大胸怀。上海未来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思想解放。上海依靠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陆铭认为,随着“两个中心”建设目标的提出,上海未来发展将越来越多依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发展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未来城市的发展还要给低收入者更多开放的生活和就业空间。上海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文化包容性有待强化。同时,经济壁垒依然突出。专家认为,上海目前还有很多行业是垄断的,民营经济进不去,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渐破除贸易壁垒。
信息获取成本高、信息集成障碍大、信息流通人为阻隔等导致信息不畅。调查显示,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利益协调不力,增大了全社会信息获取成本与信息集成难度,适应“两个中心”建设的信息化升级速度跟不上现实需求,航运资源过度分散,信息难以共享。
公共管理能力不足、行政管理绩效不佳、公共产品供给滞后、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等公共管理问题明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认为,未来十年的上海,将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复杂的人口结构,将对城市公共管理提出更大挑战。(张小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