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3月国务院提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后,社会上对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关注度更高了。特别是对上海能否在2020年真正建成两个中心,各界人士见仁见智。
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硬件方面看,似乎很能让人欣慰。一是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在全国名列前茅。各项经济指标都说明上海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开始迈向后工业化阶段。二是国内外金融机构云集上海。截至2008年底,上海聚集了164家外资银行,其中外资法人银行17家、法人银行分行和保留分行31家,单一分行33家,支行64家。三是基础设施成就非凡。陆家嘴地区的金融大厦鳞次栉比、摩天达云,丝毫不让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伦敦的金融城和香港的中环。
但是,造就一个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是看软件而不是硬件。国内一些学者,如许小年、孙立坚等都认为,国际金融中心看的不是一个城市的GDP总量有多大,港口、机场的基础设施如何,金融大厦、商务大楼有多少、有多高,而是它的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信用体系、国际化程度,国际化人才是否齐备。而目前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需要大大改进和完善。
首先是制度环境的营造。一方面,人民币自由兑换成为国际硬通货,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必要衡量准则。由于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国民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还较弱,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和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无法一蹴而就,这就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设置了制度性的障碍。另一方面,从国内及上海的法制环境看,与目前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还不可同日而言,即便急起直追也是来日方长。但正如张五常说的,从金融本身的法制看,范围要小很多,依照我国的经济制度,上海作为一个地区建设金融中心会有很大的政策及金融法规的自主权,加上央行的协助,有可能率先改革和完善法规体系与监管体系,改革所有不适于国际金融中心操作的规章制度,改善上海的制度环境。
第二是市场环境的培育。市场体系培育是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资本市场发展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的信贷市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从上海的情况看,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虽有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而作为融资效率更高的债券市场发展也需要打破体制上的制约。因此,培育市场体系、建设资本市场是重中之重。
第三是人才高地的建设。上海虽然聚集了全国众多的金融人才,但真正高级的金融人才远不如华尔街,不如香港。一直以来,上海尚未建立起良好的金融人才的激励、评价机制,缺乏一批能够胜任国际金融业务的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人才团队及人才管理体系。具体分析,目前上海短缺的金融人才主要是金融工程师、精算师、金融监管队伍及熟悉国际惯例的相关专业服务人才。因为这些人才的缺乏,使得上海难以形成金融的人才高地。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瓶颈。为此,上海需要创新思路,加紧培育本地高级金融人才,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如可以设想创造类似香港的低税率环境,不仅利于企业发展,也能更好地留住金融人才。要让一批有才华、有技能,甘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献身的有志之才都能在上海找到一席之地、大显身手。
第四是金融话语权的掌控。国际经验表明,但凡国际金融中心都有属于该中心的金融信息平台,并藉此拥有强势的金融话语权。金融信息中心是现代国际金融中心有别于传统金融中心的重要内涵。它突破了传统金融中心必须依赖于区位优势的限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完善的金融信息服务,突破时空所限实现金融功能。金融信息中心的建成对推进宏观货币金融决策、金融市场监管、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和金融产品创新都有诸多贡献。虽然,上海现已集聚多家金融数据信息中心,但是由于各数据中心之间相互分隔,尚未做到互联互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金融信息发布和服务平台;对金融信息的后续加工和增值服务也比较欠缺。因此,上海一定要建立金融信息发布平台,并争取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大的金融话语权。
最后是服务意识的培养。要改善金融发展环境,营造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所必须具备的先进理念和文化氛围,必须要有现代服务意识。上海的金融中心不仅仅是金融交易中心,更是金融服务中心;不仅仅是金融服务中心,更是金融服务的“创新中心”、“产出中心”。而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的金融服务意识还比较弱,在服务长三角和长江流域方面尚无积极作为,尚需加大力度,积极培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