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从文化或文明的冲突视角看“国学”热

日期:2009/05/08|点击:106

文化或文明是否会冲突,这是学术界和政界均感兴趣的问题。1993年夏,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夏季号)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随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于1996年结集成为一部专著,书名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或文明方面的差异。世界新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1993年亨氏称“儒教文明”,1996年改称“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文明的差异是人类各种差异中最具根本性的差异,而且基本上是不可消除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在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因此,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未来主宰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 在亨廷顿看来,冷战后,世界将形成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抗局面。西方文明正在衰落,与其他文明相比,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中所占有比重正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正在发展壮大它们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伊斯兰文明的人口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平衡关系。一般来说,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它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美国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赞赏他的理论,说它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最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过,在世界学术界,文明冲突论受到普遍的批判。文明之间真的会自动冲突吗?这就涉及到对文化或文明的理解。

尽管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文明与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基本的共识是: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期先后发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而且,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简单地说,各国、各民族乃至于各族群的文化会有差异,文明却不会有冲突,真正的人类文明一定具有普适价值。

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如在中国就包含着众多的文明样式。如果从这个视角看待“国学”,它仅仅是中华文化或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国学”?目前论界对此大约有三类说法:一是“大文化说”;二是“经史子集”说;三是“三教九家”说,值得注意的是,国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儒学,尽管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也仅仅是一个大家。汉代刘歆在《诸子略》中,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道、墨、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如将小说家除外,即“九流”,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九流、十家”。在这十家中,对宇宙、人生、政治、军事、伦理、道德、哲学、逻辑等各方面,无不涉及,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精辟的文化宝库。

常识也告诉我们,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可以有所取舍,扬长避短。积数千年之功,国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些内容因为时代的变迁已经成为历史遗产,有些内容已经过时,而有些内容仍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对于处在竞争激烈、变动不居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们来说,优秀传统无疑是一笔极其宏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现代化如果只有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而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造和生长,就是“单向度”的、残缺不全的。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本土文化的复兴运动并行不悖,“国学”之热正是适应了民族本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这不仅不会妨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还会为之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关键是要积极寻找具有普适价值的文明成果。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国学“范围很广,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对传统文化的倾斜,要有个“度”,不分良莠,任意拔高,就可能导致迷信盛行,导致伪科学泛滥,这是应当警惕的。在当代,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必须有利于改革开放,必须有利于经济发展,才是进步的思潮、有益的思潮。因此有必要反思一下,时下倡导的“国学”内容,是否会影响我们去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是否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建设,甚至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出估计,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不能形成好古的风气,认为凡是古代的都是“粹”,祭天、拜神也大肆弘扬,这就不妥当了。对待古代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必须持严谨的态度。要以负责的态度来作传承,不能做误导,要对古人负责,对经典负责;要对后人负责,对学习对象负责。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方能识其真谛,接近原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古代希腊在哲学思想方面的伟大贡献,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多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以此来评价中国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许同样是恰当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和骄傲!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