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以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实现突围

日期:2009/04/27|点击:191

    经济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联合救市,希望尽早摆脱危机。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结构不同,危机发生的内在机理以及危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等也不尽相同,所以救市的政策措施无法效仿统一的政策范式。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把结构调整与促进增长统一起来,以结构调整实现扩大内需,防止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否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今年一开始各方面的宏观数据不是很好。416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运行第一季度数据,CPI继续下降,其中同比下降0.6%,环比下降0.3%。其实从2月份开始,CPIPPI呈现“近年来罕见的双双告负”;一季度对外贸易继续大幅下降,进出口同比下降24.9%;尽管工业生产增长企稳,但是企业实现利润总体下降。因此,尽管经济运行层面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是从深层次上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继续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这样的背景下,引发人们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国经济增长是否会进入通货紧缩的阶段。

    在西方经济理论分析中,主流的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一般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下降,这个概念本身强调了通货紧缩的物价变化特征,因此一般人们倾向于从是否出现物价持续下降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通货紧缩。需要指出的是,全面认识通货紧缩需要从多元化的视角和标准来进行判断。第一,除了判断物价变化以外,还要看货币供应量是否减少,货币流通速度是否下降;第二,要分析经济运行中是否出现了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就业是否有明显下降;第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情况下,关键要分析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是否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要看是否由于危机导致了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相对减少,金融系统是否缺乏贷款对象,是否产生了明显的经济衰退以及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下降、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等等。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了以下基本事实:一是物价出现了下降,如前所述CPIPPI已经双告负;二是伴随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下滑,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下降,导致经济增长放慢;三是目前在经济下滑过程中,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出现了农民工返乡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就业形势严峻。从目前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经济增长进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较大;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巨额救市计划的实施,特别是美国近期宣布进一步购买巨额长期国债刺激市场,无疑也会加剧美元贬值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可能会进一步引发本来就存在的全球性产能过剩的世界经济进入滞涨的可能。这显然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进一步的挑战。   

金融危机与结构失衡的双重因素导致了当前的经济下滑并有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无疑,引致中国当前有可能发生通货紧缩的导火线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危机相伴的通货紧缩只是短期的,伴随经济复苏会逐渐得到消除,因此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但由于中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矛盾,使得本轮通货紧缩与一般意义上由于危机和萧条导致的紧缩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快速复苏,而必须从调整结构的意义出发,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经济复苏。具体说来,首先是过度依赖于外贸拉动增长引起的内外失衡与冲突矛盾,导致了出口增长在绝对意义上受制于国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影响;其次是过度依赖于投资拉动的增长引起投资与消费矛盾,导致长时期内需不足,结果是每一次恢复性的投资增长都引起巨大的供给效应,在内需严重不足情况下,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而过于“肥胖”;再次,由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引起城市地区和东部地区出现产能过剩而农村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则又出现市场不足,结构性产能过剩使得危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通货紧缩程度和表现也不完全一样;最后,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导致低收入者需求不足和高收入者消费相对过剩,进而加剧了本已经存在的内需不足问题。由此可见,目前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从本质上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由于金融危机发生而导致的紧缩,而是由于国内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许多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可能是目前中国经济最深层次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旨在刺激和恢复增长的措施,就应当赋予更新的战略和意义。   

立足扩大内需,着重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自然增长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联合救市,希望尽早摆脱危机。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结构不同,危机发生的内在机理以及危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等也不尽相同,所以救市的政策措施无法效仿统一的政策范式。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把结构调整与促进增长统一起来,以结构调整实现扩大内需,防止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

    首先,要正确认识当前中国通货紧缩的特殊背景及其性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紧缩。必须看到,尽管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如用电量增加,投资有一定加快,但是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失衡的双重因素,使得中国受到危机的冲击更大,影响更深,短期内刺激增长的政策效应会发生一定作用,但是如果结构性问题不加以解决,长期内稳定增长问题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产能过剩,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内在的结构性扭曲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内在原因。因此,从全球危机的发生来看,这一次是供大于求的周期性波动和调整,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危机以及由此出现的通货紧缩,是经济发展大转型和结构大调整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从结构调整的战略角度出发,扩大内需,确保经济自然增长。

    其次,针对中国目前的特点和可能的通货紧缩的特殊性,需要创新传统的政策理念和范式,采取一系列旨在促进供给创新以及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稳定增长。目前采取的主要是以需求管理和总量调节为导向的政策范式。无疑,这一政策是应对和克服短期萧条的一个重要政策选择,其政策范式的有效性必须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平衡。因此,需要在注重短期内刺激需求的同时,更要采取积极的供给管理政策,包括收入管理政策、人力资本政策以及相应的结构调整政策,实现供求结构的平衡,这才是防止和消除通货紧缩、摆脱危机的战略性选择。

    第三,危机处理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把应对金融危机、克服通货紧缩的短期措施与体制机制的创新有机结合。危机不能打断改革的进程。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到位导致的。为此,在当前克服危机、调整结构过程中,也要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把危机处理和体制机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

    第四,要进一步发挥农村市场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在扩大内需以及优化城乡、地区结构、克服通货紧缩方面的巨大积极作用。很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城市,并与流入地的资本等要素结合,形成了沿海地区巨大的产能过剩,导致沿海地区长期依靠出口实现“瘦身”,但却造成农村和内地的内需不足。为此,当前要真正有效地扩大内需,必须重点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同时通过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实施结构性扩大内需的战略,实现经济有效复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人看重的是刺激增长的政策,而关键是要从培育内生的增长动力出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当前,在结构调整尚未真正到位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不仅有进一步通货紧缩的下行压力,而且也要防止由于各国采取巨额救市计划,一定意义上其实就是超发货币,因此可能诱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这样,中国经济必须一方面克服通货紧缩,另一方面防止通货膨胀,以免经济下滑出现滞涨的局面。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落实各项保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中国经济必定会实现突围,走出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日期:2009.04.27 版次:12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