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仪式、节庆活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日期:2009/04/23|点击:84

随着各类社会活动接连推出和传统节假日的复苏,诸多仪式、节庆活动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仪式、节庆活动的目的远不仅仅是宣传造势,更重要的是巩固集体记忆、提升审美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的形式感及其所包孕的丰富内涵,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特殊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首先,应重视文化的形式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神经,在中国举办的各种大型节庆活动中,中国文化及其形式感不可或缺。奥运会开幕式堪称这方面的范例。中国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的有机结合,服饰、造型、舞蹈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特点的勾连,古筝、琵琶和钢琴的合奏,处处可见中国文化具体形式的美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书法、国画、昆曲、京剧、瓷器等诸多元素因表演和展示而唤醒记忆,赢得认同。这些形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已不再只是形式,而成了充满形式感的内容。世博前后的大型节庆活动和仪式设计,同样有一个形式感的运用问题。作为承办方的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长三角的上海,更是全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成功运用历史文脉的渊源有自、中西交汇的兼收并蓄和智者乐水的周流无滞,发现并体现世博会的中国审美形式,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其次,要重视形式的崇高感。我们应当着手改变“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实用主义心理,剔除对待形式的多变性、包容性和不严肃性,增强崇高感。在中国民众的信仰中,并不是没有神圣的偶像,但人们所崇拜的神仙,并无严格的宗教体系,常见的情形是给各路神仙分配一定职务,请他们分管具体事务。因此可以超越森严的教义和教派,融儒、释、道、基督教于一炉,甚至将孔子、关公、观音、耶稣供于一堂。为读书做官就去拜孔子,为求子嗣就去拜观音,想发财就去求财神。一方面,借助宗教的形式保持了以人为本,体现大度和睿智;另一方面,就可能导致对现实中很严肃的大问题,往往关注得不够认真、不够彻底,对于具体的形式表达缺少一贯的把握。抛开单纯的宗教用意,对包含丰富内容的形式采取实用主义的随机反应,往往导致敬畏感的缺失。具体到世博前期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活动中,如果没有敬畏感和崇高感,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就可能导致浅尝辄止、点到为止等现象发生。培养对形式的敏感,提升对形式的审美趣味,不仅是对大型传播活动主创人员的要求,也应当成为广大青少年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仪式、节庆活动还具有美善相生、以美储善的功能,对此同样不能忽视。仪式、节庆活动通过具体审美形式传达道德要求,提升文明水平。赋予概念、规范以具体生动的美感形式,使规范可以成为激发情趣的观赏对象,理性和感性中和,规范就可以融于审美形式中。各种各样的庙会、旅游节、电影节、大型赛事、大型展览活动其实都是对举办地民众素质的大检验,也是把艺术思潮、审美理想和欣赏要求传播给大众的载体。道由情生,把握好仪式和节庆活动中美与善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丰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其间。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09-04-22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