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研和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科研行为,应倡导尊重实践、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的学术精神,努力形成保障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遵守学术规范、保护知识产权的学术环境。
目前,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能以科研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学术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但是,也存在少数学风不实、作风浮躁、急于求成等不符合学术职业道德的情况。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急于求成、学风不实。有的科研人员急于评职称、拿奖项,缺乏坐冷板凳、求真学问的学术精神。特别是部分急于评职称的学者,不能潜心做学问,几年下来,荒废时日,难以形成学术积累。
二、一稿多投、学术失范。例如,有学者在自己的著作或论文中引用大量有关参考书中的资料,却不注明引自哪里、转引自哪里、作者是谁等。有的学者发表文章时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有的学者则在读者对象不同的刊物上发表内容相近的文章。这些都不是学人应有之风。
三、课题研究重数量、轻质量。在申请课题研究时,部分科研人员为提高课题收入,尽可能承接更多的课题,而不考虑自己是否有时间去做、能否把课题做好等。最后,难免出现课题结项率低、课题完成质量差等问题。
四、不重调研、闭门造车。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缺乏实地调研、对实际情况不了解、闭门造车等问题。其结果,则是科研成果与实际情况脱节,科研成果的科学性显著下降。
五、科研成果填报不实。在一些科研单位的考核中,存在科研成果填报不实的问题。例如,为评职称、完成年度考核量,多填多报科研成果;课题参与者填报为课题负责人等。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要加强学术科研制度和规范建设,发挥学风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二是要加强日常劝诫和引导作用,注重日常学术规范建设和教育,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加强科研成果质量跟踪和监督,注重质量导向;四是要引入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环境约束。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