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什么是“超主权储备货币”

日期:2009/04/20|点击:595

超主权储备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具有高度独立性与币值长期相对稳定性,由权威国际化组织按照稳定基准和科学发行规则提供有序供给并实施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

长期以来,各国始终在努力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相继出现过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国际货币制度都显现出一定的内在缺陷,成为阻碍国际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积弊和系统性风险。储备货币发行国享有“铸币税”收益,往往倾向于无约束地过度发行货币,从而造成国际汇率、利率和金融市场风险大幅提升;而储备货币汇率的贬值又会直接导致持有该国债券及货币的国家、投资者的资产缩水。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现行体系也无法消除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因此,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呼声日渐兴起。

事实上,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观点由来已久。上世纪40年代,凯恩斯曾创造性地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的设想。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观点,代表了新时期绝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被广泛评价为可以突破主权储蓄货币发行国在国内政策目标和其他货币承担的国际职能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金融体系、恢复全球经济的活力,具有公正性、科学性等特点。

不过,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面临复杂的利益协调难题和巨大的技术性障碍。客观而言,美元主导全球货币体系的局面仍将长期延续,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建立尚需各方进一步达成共识。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金融学博士后)

 

来源:《解放日报》20090420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