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问世 打造绿色世博

日期:2009/04/17|点击:60

    到上海先看见黄浦江的舒展,然后就融入外滩的喧闹繁华。等数过外白渡桥的层层钢筋,一座灰色的庞然大物就伫立在您面前。厚重的躯体,直直地插入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之处。外滩上那些被岁月褪色的哥特和巴洛克建筑的倒影就被划开了。

    1856,苏州河上建立起了第一座巨型的木桥——威尔斯桥,也就是后来的外白渡桥。这仍显简陋的木桥连接起了黄浦江的两岸。英国退役的船长理查凭着商人的敏感在外滩的对岸看中了一块土地。这当然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当时的黄浦江对岸大部分还只是渔民们晒网的荒地。

    理查看中的土地,位于苏州河北岸和黄浦江一个叫外红交的地块上面。1857,理查以每亩地一千五百文钱的年租永久租赁,这个价钱是相当便宜的。

    但是理查并没有能够筹到足够的钱来建设他所喜欢的饭店。仅仅一年之后,曾经身为船长的理查把土地卖给了另一位船长。这笔生意的成功似乎决定了这所饭店的命运,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它的几位主人都是船长出身。很快,一座酷似航船的饭店矗立在了外白渡桥的对岸。

    1860,在这个地块上面建成一座二层楼的外廊式的建筑,是一个西式饭店。饭店的名称由原来的Richard,更名为Astor,它的中文名称仍然叫理查饭店。经过了1903年、1910年的两次改扩建,特别是1910年竣工的第二次改扩建,建成了一座具有英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维多利亚巴洛克建筑。

    这些曾经当过船长的饭店经理们上岸之后也依然改变不了自己的习性。即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这家历经百年的老饭店里发现船舱的痕迹。走廊上的油漆酷似轮船上通向客舱的通道,而位于饭店三层的中厅来得更加纯粹,完全就是客舱的结构。甚至普通的客房都被饭店的经理们称为统舱。

    1882726,浦江饭店的花园里熙熙攘攘地来了不少人,这天晚上,上海电光公司要在这里试燃电灯。当夜,拥挤的人群如潮水般将浦江饭店的花园围得水泄不通。当2000瓦的护光灯被点亮后,整个花园都被照得如同白昼。《申报》的报道里称它为“奇异的自来月”。

    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教授刘耿大形容那夜的场景:“在上海全市首批试灯的是152000瓦的护光灯,理查饭店的花园里面就点亮了七盏灯。当天晚上在上海的一些地区,市民争相观灯。整个上海如同白昼,奇光异彩。理查饭店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成为了上海人民光明的使者。”

    点亮的电灯给当时的饭店经理莫顿船长带来了灵感。从那一年开始,他试图把所有新鲜时髦的东西都带到浦江饭店里来。果然,1901,浦江饭店又成为上海最早使用自动电话的单位之一。直至1910,理查饭店在每个房间里面都配备了单独的一架电话,这距离1908年最早在单独客房里配备电话的美国旅馆联合之父斯达特勒仅仅两年。

    电话和电灯似乎还不能让这位时髦的饭店经理满足,他又迫不及待地为自己的客房配上了卫生间,甚至还有24小时的热水。这在当时的上海,已经是一种相当奢华的生活和服务了。于是,浦江饭店很快成为远东地区最为豪华舒适的大饭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容纳着新旧文化的更迭,中西文明的碰撞。它自己也已经逐渐演变成世界第五大城市。由于沿海的地理位置,不少西方人来到亚洲,都要在上海停留。浦江饭店在这个时期也迎来了更多的客人。饭店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曾经驻足这里的宾客们的照片,如美国的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英国的哲学家罗素、喜剧大师卓别林。

    1922,浦江饭店迎来了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时的爱因斯坦和夫人是在去日本讲学路上,经过了上海。他没想到,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就给他带来了好运。

    一出上海码头,瑞典驻上海总领事站在那里迎接他,正式通知:“你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时,迎接他的日本、犹太及中国的科学家,一齐向他欢呼,为他庆贺。这一幕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晚上,爱因斯坦住在了浦江饭店的304号房间。巨大的喜悦让他彻夜难眠,也使他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爱因斯坦一直对中国怀有好感。在后来的日记中,他写到对上海的印象:欧洲人作威作福,中国人却贫困苦难,路边很多工人穿着褴褛的衣服,每天为了五分钱在敲打铺马路用的石子。他说,中国人善良、乐观,能吃苦,能忍耐。日本入侵中国后,爱因斯坦仍然不能够忘记他在中国所见到的那些穷苦善良的百姓。1938,他在美国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起发起了捐助中国委员会。从两千多个城镇募捐所得到的善款最后被转交给国民党政府。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不但迎来了爱因斯坦,也迎来了更多的世界名人,卓别林、罗素都曾经先后在浦江饭店下榻。

    也许是浦江饭店的历任经理多是船长的缘故,这家饭店的历史总是带有一些传奇色彩。而每一位出入这里的客人,也都在为这个传奇抹上浓重的色彩。1917,一艘远洋邮轮停靠在上海码头,一位叫做鲍威尔的美国年轻小伙子下船之后,迫不及待地冲入浦江饭店的308房间。密勒先生早早地等在那里。不久,就是在这里,鲍威尔协助密勒创办了20世纪上海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密勒氏评论报》。

    上海档案馆研究员邢建榕介绍说:“鲍威尔到上海来,主要是为了创办评论报。他与评论报的老板密勒都是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鲍威尔到上海后,就住到了理查饭店。他对理查饭店有过比较详细的描写,也比较有好感。”()

 

《解放日报》 (20090415 08)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