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张泓铭等著《宏观环境变迁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

日期:2009/04/10|点击:3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编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 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

丛书名:中国房地产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宏观环境变迁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是“中国房地产研究丛书”2008年第二卷,该书分11个部分对宏观环境变迁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进行了研究探讨,具体内容包括宏观环境变迁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论住房公积金利率规则重建与优选、法国不动产预售法律制度的探讨、基于谱分析方法的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等。 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宏观环境变迁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一、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二、制度变迁下的房地产需求特征

三、制度变迁下的房地产供给特征

四、要素市场改革下的房地产供求关系

五、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六、小结

论住房公积金利率规则重建与优选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演变与新形势下的功能定位

二、改革并重建公积金利率规则的原因

三、在约束条件下优化并重建公积金利率规则

四、改革和重建住房公积金利率规则的政策建议

法国不动产预售法律制度的探讨

上篇:《民法典》关于不动产预售的法律规定

一、总体规定

二、关于不动产预售交易的附加规定

下篇:《建筑与住宅法》关于住宅相关交易的特殊法律规定

一、概念的界定

二、关于前期合同的规定

三、关于交易合同的规定

四、完工担保和清偿担保

基于谱分析方法的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

一、房地产周期

二、我国房地产周期的界定和分析

三、影响我国房地产周期的因素

四、适应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政策和策略

西方房地产周期研究述评:模型评介与“管理决策屋”的构建

一、引言

二、房地产周期模型评介

三、房地产周期的“管理决策屋”构建

四、对管理决策过程的意义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主题

市场有效性理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适用性分析

一、市场有效性理论发展简史

二、国内外关于房地产市场有效性研究的简要回顾

三、市场有效性理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适用性分析

四、市场有效性理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五、结语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定量测度方法

二、五个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定量测度

三、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四、本文的主要结论

论私权与公权

一、对私权与公权平等保护的意义

二、我国在物权保护制度方面的缺陷

三、对私权与公权实施平等保护的对策

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理性决策分析框架构建

一、引言

二、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框架的构建方向

三、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的决策要素分析

四、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的决策特征辨识

五、结语

宁波和武汉征地模式比较及启示

一、导言

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征地制度对比分析

三、结论及经验借鉴

100年来美国写字楼研究的演变过程

一、前言

二、美国写字楼开发的历史

三、研究趋势

四、结论

序言

宏观环境变迁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钟庭军

【摘要与告白】本文把房地产供求关系放在宏观环境变迁背景下进行研究,从中归纳出我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在不同体制下以及体制转轨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以便对现实的房地产供求关系以及房价涨落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的宏观环境变迁包括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改革以及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等等。本文认为由于宏观环境变迁改变了房地产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房价,并影响到房地产供给结构、政府住房保障范围。

近年来,学术界针对房地产价格日益走高、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产生许多争论和困惑,本来稳定房地产价格的政策工具为什么成为刺激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媒介?房地产价格究竟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究竟和供求关系有什么联系?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究竟是价格现象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本文拟从宏观环境变迁的角度看待房地产供求关系,把房地产供求关系放在房地产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以历史的、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房地产供需的生成和性质。

文摘

三、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的决策要素分析

1.决策主体--社会理性人的塑造

决策主体即决策者是指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式、途径、策略等作出决定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张镇宇,2000),即有实施决定权并产生最终决策的行为主体。显然,不同决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不同主体的决策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任峰、李垣,2003)

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要求其决策主体有能力依靠制定决策以及实施大量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和调节农地城市流转的数量、质量、区位和时序,由此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担负起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如景观、绿地、空气调节、粮食安全、社会保障等)的职责。在农地城市流转的5个参与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开发商中,显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由人民授权的民主政府组织体系,是超越了一切团体的特殊利益的社会管理者,是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即全体公民利益的有效执行者,是主要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一种特殊经济行为主体,因此也是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唯一适合的决策主体,理应肩负起维护和保障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历史使命,这里我们将其称为“社会理性人”。

2.决策目标--多重目标的兼顾

决策目标是由决策问题产生的,而问题表现为差距、困境、危机、机会、挑战等。确立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结果,其实质也就是构思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对事物发展可能性的认识是决策目标形成和确立的前提和起始点(邱兴平、王书明,1995),也就是说,科学决策是以目标制定为起点、以达到某个目标要求为归宿的。决策目标不仅为决策提供方向,而且为决策实施提供依据。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决策目标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各决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不可公度性也凸现出来。

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的决策目标是与土地资源在农地与市地两种用途之间的配置这一问题息息相关的。朱迪.丽丝(2002),经济效率、分配公平、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持续的资源供应保障、环境质量的维持是资源配置的5个重要且普遍使用的目标。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