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连续6篇报道了一些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活跃在申城普通岗位上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议论。
有读者认为,大学生去开出租、当营业员、做家政服务员……,是“大材小用”,浪费学识,不宜提倡。也有读者认为,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包括应届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应该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即使专业不对口或者不一定喜欢,也可以先去一些传统的岗位就业,以后再找机会择业。
笔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谈谈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不能动不动就往“高端”走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强调,现在是大学生就业“破除幻想”的时候。“几十年前大学生还是‘稀罕物’,如今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不能动不动就引导大学生们往‘高端’行业走。”随着我国逐渐向全面高等教育体系发展,高校扩招使得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普通求职者的一员。他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转变就业观念是很重要的,不应该让文凭成为就业的“障碍”。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伟杰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社会上对这类大学生在”非传统“方向就业还持有一定偏见,大学生本身也轻视这些工作,更向往声誉和收入都比较高的单位。”他说,在中国,如果水管工月薪3000元,办公室白领月薪2000元,可能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去做一个白领。
王伟杰表示,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够丢开“天之骄子”的身份定位,选择去一些相对“冷门”甚至是“低端”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勇敢而理智的”,值得鼓励。
职业生涯从谋生起飞
在顾骏看来,传统眼光中相对“低端”的行业恰恰能够锻炼能力,成为事业发展的起点。“大学生就业应该从谋生开始。从校园走出来就可以进入企业的管理层,这是不现实的。”
顾骏坚信,“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现在的社会太宠着大学生了,以为他们念了几年书,就是天生的管理者。比如说在家政服务行业,如果连家务都不会做,连基本的家政服务都没有从事过,从何谈起做家政管理员呢?”他认为,现在有些大学生懒到快要“发霉”,比如现在销售岗位需求较大,但很多大学生认为这个岗位风里来雨里去,同时工资奖金和业绩指标挂钩,所以根本不想从事这个工作。“很多老板是从小摊小贩开始,很多老总是以第一线的操作工为起点。”他说,应该先证明自己的能力,再谈论以后的发展。
根本出路是开辟新领域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在对大学生甘愿“自降身价”表示欣喜的同时,也在担忧这可能会提高一些“低端”行业本不该提高的门槛。他认为,在如今的形势下,就业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由主义的行为,这并不可取。“如果不能人尽其才,这也是对人才和教育的浪费。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当努力开辟新的渠道,而不是去填充原本就不需要大学生的低端服务业。”
于海表示,中端服务业是一个相当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比如农村的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城市的各种中介服务,都应该成为吸纳就业的新领域。“现在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太多,效能往往不高,其实很多职能都可以转换成社会岗位来吸引就业,包括工青妇在内的各种群团组织,都应该尝试社会化运作,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
长远来说,政府在经济困难时期应该出台一些有利的政策措施来扭转就业供需的矛盾。于海认为,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有技能的劳动力。“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师资和投入都跟不上,使得社会对此教育也有偏见,导致这些劳动力都不能充分就业。而在发达国家,不仅有专攻学术的高等院校,也有培养实践技能的社区学院,使各个层次的人才都能‘尽其用’。”
来源:《文汇报》日期:2009.04.05 版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