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上海最终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也觉得上海要在短短的10年多时间中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做大量的、细致的、开拓性的工作,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是国内金融中心,是国内金融资源(包括金融人才、资金、金融机构、金融信息等)的集聚和辐射的中心。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上海集聚的国内金融资源并不多,辐射的能力也是如此,除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金融市场以外,上海的金融资源向外省市辐射的能力也有限。国内金融决策机构和主要的金融机构总部都在北京,这决定了上海只是国内金融中心之一,而非唯一。
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是国际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国际金融资源很难在上海快速集聚和辐射。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度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度。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最终可能需要20-30年的时间,是一项长期任务,绝非一朝之功。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意见》提出的2020年基本建成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带有很长一段定语的国际金融中心,它是和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它是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说明高层领导充分认识到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艰巨性。
在战略目标明确以后,上海需要做大量的、细致的、开拓创新性的工作,比如,创造条件适时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人民币支付清算和市场交易方面的作用,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稳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研究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积极发展再保险市场,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以及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创新性的、开拓性的,这些工作的完成都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
除此之外,上海更应在中央政府和各部委的支持下,将现有的金融市场做强做大。上海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如果上海能将这个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将上海外汇市场、上海证券市场、上海黄金市场、上海期货市场、上海债券市场、上海钻石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规模、深度、广度做到世界前列,那么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了。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