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国际金融中心?
面对提问,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对此的定义和分类在学术界尚不是很明确,但反观国际著名金融中心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具备价格发现、资金聚集、风险承担意识和能力等六大条件,一个城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标准线
“一般而言,当国际金融业务集中在某一个地区城市中展开,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概括,必须符合六大条件才能称之为“国际金融中心”:
第一,应具备价格发现功能;第二,能吸引全球资金积聚,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第三,具有风险承担的意识和能力;第四,制度健全、法律健全;第五,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公平,同时也要考虑到有些企业并不愿意在公开市场披露信息,可以允许他们支付成本去私募市场披露和交易;第六,具有财富创造能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则认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三种表现因素:多样化的金融市场;数量众多的境内外金融机构;服务于地区及全球。
而曾在1998年至1999年间担任过伦敦金融城市市长、劳合社主席彼得.列文则认为,一个地方要成为金融中心需要具备5个条件——训练有素的员工、有效的政府监管、周边环境(小型区域经济中心的支持)、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及历史的沉淀。
打造2.5版国际金融中心
面对诸多标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路仍需努力,对此,孙立坚表示,上海仍需进行金融创新,发展多元化金融产品;此外,建立多元化市场,并引进人才,制订激励机制。
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路,仍需找准自己的定位。伦敦出版的《全球化金融中心指数》将国际金融中心分成五个级别:全球范围的金融中心、洲际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特定范畴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孙立坚认为目前上海打造的应是一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
但在我国,目前已有香港这一知名的金融中心,两者之间该如何差异化定位?
“上海和香港并不矛盾”,孙立坚形象的将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计划称之为“2.5版”,意味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而香港则是“3.0版”的金融中心。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紧紧和实体经济捆绑在一起,围绕实现航运中心目标等实体经济制造过程开展结算、保险等业务,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后台服务。而香港则应跳出原有的“2.5版”定位,在财富创造过程后主攻“怎么增加财富”,开展期货、期权交易等,向纽约、伦敦等纯粹金融服务市场领域靠近。
“香港和上海之间,还谈不上是芝加哥和纽约那样层次不同的分工,而是层级的差别。香港应给为制造业服务的上海让位,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努力发展纯粹金融服务。”(记者 蔡宗琦)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