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目前,上海港吞吐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但是在航运服务体系方面,上海却涉足甚少。“国务院通过这项"意见"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对吞吐量的追求到对航运服务体系中心定位的一个转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培星昨日说道。
在航运业高峰期,每年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全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海上保险市场规模约250亿美元。但目前国际航运金融市场份额多由几大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所控制。同时,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几个国家控制了全球海上保险市场60%的份额。而上海在相关领域涉足甚少,各类相关业务全球市场份额基本不足1%。
险企航运业务免营业税
据早报记者了解,上海将着力发展现代航运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航运金融、物流等航运服务,以及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
同时,上海还将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积极稳妥地开展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解资金和发行债券业务。积极研究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统筹研究从事国际航运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企业的税收优惠问题,以及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费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真虹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包括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多家大型的航运企业都将保险投在国外的一些保险机构,形成了大量资源的流失,特别是税收流失。”
而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认为,这是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必经过三个步骤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首先我们要吸引大量的船企来上海登记注册;第二步,带来一系列的高端服务的衍生;第三步,才能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他认为,“如果没有了海事保险、海事仲裁、海损清算等支持,即使有了很多的船企来到洋山港靠岸,出了状况,也没有办法处理。”
据了解,目前陆家嘴功能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四分中心设立了海事服务办公室,负责推进海运金融服务业、海事法律咨询业、海事信息服务业和船舶及港航工程研发产业发展,同时,计划建设海事服务产业聚集园(楼)区,引进国内外专业航运金融和航运保险机构(公司)、船舶交易和租赁公司、海事律师事务所、海事仲裁和公证机构等。
全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
上海还将充分发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船舶交易和运价信息发布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性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在上海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丰富航运金融产品,加快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为我国航运企业的船运风险控制创造条件。
对此,虹口区有关人士告诉早报记者,目前,为配合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由北外滩航运集聚区与上海航运交易所联手建立的“中华船舶交易网”这个交易平台已经开通,这也是上海加紧打造国际航运交易中心、定价中心的最新举措。这个平台上具有公示公告、交易挂牌、查询统计、资讯评估、在线交流、业务指南等功能。通过发布每日更新的船舶买卖、修造和租赁信息,及时沟通业内动态。“我们会将这个平台打造成为全国性的船舶交易信息平台。”
早报记者在该网站上看到,目前通过这个平台买卖的船舶还不多,共29艘,其中买盘为11艘,卖盘为18艘。
“有了全国的船舶交易平台,有利于促进相关的金融结算、仲裁等会在上海聚集。”许培星认为。
◎ 航运服务体系“六大抓手”
1.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
2.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业务。
3.研究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
4.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5.加快建设全国性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在上海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
6.加快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为航运企业的船运风险控制创造条件。
来源:《东方早报》200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