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上海户籍新政续:每年新增户籍人数不宜超10万

日期:2009/03/23|点击:12

市统计局发布报告称,1-2月,本市工业生产仍延续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工业生产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达到两位数,这在本市工业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记者今天上午连线专家,解读这一现象。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落后的地区可能就在上海。 ”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郑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2月工业数据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并非一日之寒

郑韶认为,究其下滑原因,主要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发展过于仰仗以吸引外资为主导的开发区经济,以及当时的房地产开发所致,政策、资源都倾向于上述发展模块,在此期间,上海工业因活力、创造力、竞争力不够,逐渐走向没落。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恩桢则表示,1-2月本市工业数据的不理想,其原因可分为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源于此前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大多数制造业门类都是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外因与国际金融危机有关,出口大幅度减少所致。

袁恩桢称,上海的发展思路曾经有过一阵摇摆期,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又割舍不下第二产业。当时,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要与长三角发展一体化相适应。 “上海那么大,如果没有第二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不行。 ”

然而,发展制造业,又不能发展低层次、低附加值的第二产业。直至现在,上海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拥有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上得不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不快,是导致当前工业数据连续下滑的主要原因所在。

郑韶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工业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但进入90年代,上海的制造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资金、资源、政策都得不到倾斜,上海工业逐渐被边缘化,一大批上海在计划时代留下来的工业品牌逐步丧失,尤其是在轻工、制造业、大型设备、纺织制造品牌等领域,例如冰箱、机床、无线电等,无一做大。

品牌丧失的背后,是工业资源的匮乏。 ”郑韶称,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上海工业曾经是国内资源配置最好的区域,这里原本拥有最好的产业工人、技术队伍、管理团队,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些优势都逐步瓦解,技术也没有了。多数上海工业企业没有创新的能力,产品永远落后于国际,甚至是国内市场。

郑韶特别强调,由于得不到重点支持,一些主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滞后,改革没有到位,背负沉重的包袱,无法做强做大主业,受外部因素影响极大,没有原创的产业、产品,抗击冲击能力不够。

在谈到上海工业的出路时,郑韶谈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依然是上海工业谋求新一轮发展的机会、方向所在。政策、资源要扶植那些本土、有独立知识产权、有创新能力、有希望、有潜力的企业,要形成聚焦、要集中资源,政府的眼睛不能仅仅放在少数国有大型企业,要眼睛向下、发掘火力,扶持、支持要放眼各种所有所有制的企业,工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要依托国内、外的资源,要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要有一个过程的。 ”袁恩桢表示。

 

来源:《新闻晚报》2009322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