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上海之春房展会”上,开发商纷纷推出各类打折促销活动。新华社记者:裴鑫 摄
趁着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发放各类“消费券”的东风,上海、北京、南京、武汉、苏州等大中型城市的一些房地产网站和开发商相继联手推出了总额过亿元的“购房消费券”,一经推出就在短时间内被申领一空。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诸多限制使得票面价值高昂的“购房消费券”沦为鸡肋,大部分购房者对于“购房消费券”相当理智,认为不如直接降价来得实惠。
购房券面额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在
无独有偶,由南京市政府主办的春季房展会组委会也于12日宣布向市民派发一万张购房消费券,并会在房展会现场为参与消费券活动的开发商打出宣传海报,市民持券在“春交会”指定楼盘消费时,可与该楼盘的其他优惠叠加使用,抵充房款。
自
与首批派发的“限定性”特别强的消费券不同,搜房网派发的第二批购房消费券在原来6个楼盘的基础上新增了金领国际、象屿都城、绿地老街、奥林匹克花园在内的12个楼盘,消费券最高面额也上升到了2万元。
搜房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万名搜房卡会员申领,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搜访网正在和开发商沟通和谈判,万科、金地、中海、保利等品牌开发商也有望加入,届时购房“消费券”将可在国内50多个城市的数百个楼盘使用。
“不领白不领”成购房者心态
尽管“票房联盟”的覆盖面比初期有所扩大,但购房券的实际使用限制却并没有减少。搜房网此次新推出的“金领国际”的购房券均有指定购买房源,上海奥林匹克花园的购房券仅限于
部分市民对“购房券”表示欢迎,认为它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比起过去的“送家具”、“送车”、“送旅游券”已经将优惠“折现”,能给买房者带来更多实惠。但对于绝大多数已经对楼市眼花缭乱的促销产生免疫力的看房者而言,此番轰轰烈烈的让利活动,也被视为开发商和网站联手上演的促销戏码。网友李湧说:“‘成千’‘上万’的消费券面额相较于百万的总房价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购房消费券不过是趁着现在‘消费券’风行,‘新瓶装老酒’,说到底还是变相促销。”
市场机构克而瑞(中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啸天认为,时下“消费券”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这一形式来做价格营销,无疑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加上传统促销方式在长期的弱市下难见起色,“借壳”消费券概念经营营销实属必然。因此,“购房券”的现身,实质是用各种噱头巧妙地掩饰较小的折扣优惠力度,是由开发商、媒体或机构设计的一种促销形式。
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顾建发说:“参与‘票房联盟’的楼盘大多是一些资金链趋紧的开发商,楼盘远离市中心,考虑到房源的消化难度而发放购房券刺激消费。”
价值回归才是硬道理
在开发商“难卖”、购房者“难买”的情况下,以“拉动中国百亿购房消费”为旗号的购房券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但在餐饮、旅游等行业“立竿见影”的消费券,能有效拉动楼市吗?
从去年就一直关注楼市的
“目前纷繁的促销‘花样经’一方面反映了房子‘难卖’的事实,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开发商千方百计抵制房价下跌的表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专家认为,在当前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购房消费券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购房者的消费神经,但要真正启动购房需求,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开发商将房价降到公众可以接受的期望值。
陈啸天表示,住房“消费券”与“团购”一样,都是希望藉由某种特定的渠道来促使大量成交,开发商因为走量而适当放低单价、从而加速资金回笼。它能否行之有效的关键在于其让利的幅度到底是多少。如果“消费券”仅仅是“小折扣”换了个“马甲”,那么非但难以生效,还容易让购房者产生被愚弄的负面心理,得不偿失。
“目前推出的购房消费券对已经有购房计划的消费者而言,能够享受‘折上折’的优惠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对尚处于观望期仅仅有意愿购房的市民而言,就最多只能起到广告和宣传作用了。”顾建发说。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0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