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科院发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指出,珠三角拉开了形成三大都市圈层级发展的格局;长三角发展“引擎”主要来自上海举办世博会及国际性大都市建设;而中关村[0.00 0.00%]、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天津滨海新区的推进,更拉动了京津唐的产业融合。但三大经济圈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系列问题同样有待克服。
珠三角形成城市间产业分工
外资推动型的珠三角,是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最大特征,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绝对领先地位。
从投资地来源看以港澳地区为主。截止2007年,港澳在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67万宗,合同外资金额2130.03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金额1250.06亿美元。同时,珠三角已经自然地以珠江为界形成了制造业大概括的分工:珠江东岸以发展电子信息业为主,西岸以发展机械类的家用电器为主。正是这种,大大改变了珠三角产业结构重复、内耗严重的非良性竞争格局,促进了其内部的协调、健康发展。
广东省政府参事、暨南大学教授冯邦彦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珠三角拉开了形成三大都市圈层级发展的格局。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佛都市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深港都市区将成为新的增长极,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珠江西岸都市区逐渐得到发展,会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珠三角城市群将日益形成三大都市区层级发展格局。
毗邻港澳的区位和文化优势使得广东与港澳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将带动珠三角地区向高层次迈进,也有助于增强珠三角企业的竞争力。
但珠三角的人才储备仍然是弱项,从“民工经济”进一步转向“知识经济”还有待时日。
长三角GDP将大幅回调至10.2%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维分析认为,2009年,长三角增长的国内环境将更为复杂,在这种情景下,长三角GDP增速将大幅回调至10.2%,上海、江苏和浙江的GDP将分别增长9.2%、11.8%和8.5%,与2008年的增速相比,将分别回落0.5、0.7和1.6个百分点。其中,由于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2009年,长三角地区的外贸出口增速将有2008年的22.1%滑落至15.5%.如果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些许好转,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指标也将有所相应提升。
另外,长三角地区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大。太湖流域的面积仅占全国的0.38%,各种污水排放量却为全国的10%.另外,北京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1%,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3.1%;天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0%,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20.85.河北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2%,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13.9%,从京津唐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看,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特征。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