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户籍新政开了一个好头。2月23日,上海出台《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申明凡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依法纳税,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无违法记录者,可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这个被舆论称为“沪籍新政”的政策一经面世,随即引起广泛关注,也成为社科界委员热议的话题。
应理性看待“破冰之举”
张泓铭(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我在上海工作多年。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与上海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吸引人才的政策。上海本身就是移民城市,现有常住人口约1600万,其中约600多万人没有上海户籍。一些人才之所以宁愿放弃在外地的优越条件来到上海,是因为这里发展事业的空间大、政策好、吸引力强。但对上海而言,人口拥挤又成为难解的矛盾。从2002年实行居住证制度,目前持有居住证的达400万人,为什么迟迟没有对户籍“松绑”?我感到,考虑的可能就是这个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问题。假若全部放开,承担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定将大大突破上海的人口规划,无论是财政、土地、教育还是养老、城市道路交通等,都是难以承受的。所以说,按照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需要的是大量长期稳定且技术熟练的“人才”,而不是“人员”和“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上海推出户籍新政,恰恰是上海对人才的巨大渴求,经过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最终推出的户籍改革“破冰”之举。勇于打破户籍限制,无疑是一大进步。而由于历史原因,一个大城市的户籍,往往意味着相应的社会保障,所以设置“入户”条件,也是因为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潜在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率先破冰,用引凤落巢的方式,来解决社会资源不足的困境,不失为一种管理智慧的体现。
“新政”并非只走精英化路线
朱晓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上海有关方面表示,“规则是人人平等的,未来达到这一要求的农民工,也将能‘入围’得到转上海户籍的资格。”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沪籍新政”所走的并非“精英化”一条路。我认为,上海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口子”虽然开得不大,但意义非同小可。在我国,对待户籍制度改革从来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尝试,逐步推进,时下万不能把“沪籍新政”理解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部。比如有的地方,前几年户籍制度改革的步子迈大了,后来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公共设施和公共财政难以承受,又设置“门槛”补救,如此政策多变一折腾,往往给社会管理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沪籍新政”虽然对人才没有设立学历的规定,但更重视其实际能力,说明上海充分考虑了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同时向全社会发出的信号是:户籍新政重在引才。毕竟,目前上海人口已出现负增长,有理由相信,随着人口压力的逐步缓解,政策的不断完善,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沪飘一族”受惠群体比现在要广得多。
“市民待遇”挑战“户籍壁垒”?
孙正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我注意到,连日来人们纷纷对上海户籍新政作出了启动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破冰之举”的评价,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重视“市民待遇”,突破“户籍壁垒”的一种期待。我国户籍制度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政府全面规范社会生活的一大制度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人员的流动性逐渐增强,许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流动建设大军”。为此,多年来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吁一直没有间断。事实上,目前“户籍壁垒”看似“冰层未融”,但“冰层”下已是暗泉涌动,比如各地逐步推行的蓝印户口、购房入户之类措施,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户口、农村户口统一向“居民户口”转换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户籍准入不过是一种形式,其本质在于重视“市民待遇”,通过户籍彻底放开实现社会保障基本统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全国大致均等。从长远上看,一个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走公平保障劳动者“市民待遇”的路子。而“市民待遇”向“户籍壁垒”的挑战,其最终目的是要打破它所维持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链”。户籍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不是简单依靠一两个城市或者一两个政策法令就能解决的。但无论怎样,上海的户籍新政开了一个好头。
来源:九都传媒——名人在线2009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