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今年“两会”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也是热点之一。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在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真正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并在解决当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从中长期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途径。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头两年未毕业高校毕业生近1000万人。在总量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状况关系到个人发展、社会稳定与经济长远发展等突出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相关措施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与确保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效果有待观察。比如国家提出到城乡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但是城乡基层对大学生的吸纳容量是多少?将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视为主渠道,而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受到劳动合同法的影响,相关企业雇用人员的时候非常谨慎,大学生又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到企业就业面临一定问题。受聘科研项目单位是扩大就业的一个方面,但是靠科研项目扩大就业毕竟有限。自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在目前我国整体自主创业环境有待改进的情况下,无论是从综合素质还是应对市场的能力来说,就算不存在资金约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也比较困难。
总的来说,这些政策对于有效促进就业增强大学生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这些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短期性与权宜性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主要以出口——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在此过程中就业岗位增长较为缓慢,在总量劳动力供求矛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已经出台的有关措施可能仅仅治标而不治本,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不容乐观,而且可能每年都要出台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有效结合,而且着力于从中长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重要。
从中长期而言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比较宽松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工作岗位。首先,经济发展方式要进行一些调整,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强调促内需保增长,但并不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就能带动相应的就业岗位,投资带动的就业岗位较为有限。国家的最终消费率近年处于50%以下的低水平,要有效地拉动消费与加大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入这样来带动经济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要着力于进一步发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重大作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循环,在不断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全完善的基础上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努力发展教育与加强职业培训切实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构建更完善的促进创业环境有效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重大作用,为企业发展奠定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针对以高校毕业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代表的特殊就业群体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有效发挥政府、劳动力市场、劳动者与企业的合力,努力从中长期的战略高度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在当前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背景下,要真正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需要对高校扩招的综合效应做深入评估。高校扩招并不是简单地把一定时期需要就业的高中生延续到大学毕业再就业的问题,这些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前后面临的结构性劳动力市场不同,其就业供求与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均不同。更需要重视的是,伴随扩招的高等教育高收费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以及由扩招导致的大学生质量下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负面影响可能非常严重。那些认为扩招拉动教育消费以及扩大就业的提法也有问题,如果考虑到教育高收费带来的挤出效应与预防性储蓄对扩大消费的影响,扩招带来的教育消费以及扩大就业很可能得不偿失。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肯定需要大批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问题在于要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有规划地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并努力保证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大学生自身也需要有坚定的自信心,同时要适度调整心态,先就业再择业,根据就业、职业、事业的顺序,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能力有效就业。在此过程中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社会与家庭也要对大学生予以正确引导,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外部环境。社会也要对大学生予以更多的宽容、鼓励与支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