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底,美国正遭遇经济危机,市场混乱,人心惶惶,但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是毅然按原计划启程赴美演出。结果,梅兰芳红透百老汇,两个星期的戏票三天内预售一空。
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的呼应:就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当前,一部记录了上述情景的国产影片《梅兰芳》,轻轻松松就赢得了过亿元的票房收入。
《梅兰芳》不是个例,在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中国文化产业却整体上保持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态势能否实现健康与可持续?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石峰委员提醒:“机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经验不等同于规律。文化产业必须加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立足本土:扩大内需凝人心
杨洁翎,电影爱好者,中央民族大学广告学专业06级本科生,正在美国留学。
近期杨洁翎从网络上获悉,好几部国产电影一路大卖,票房历史性地接近甚至跨过亿元大关。她觉得这些电影都很好看,而更有意思的,是网友根据电影片名创作的一首诗:驾着《疯狂的赛车》去闲逛,《赤壁》的两旁《梅兰芳》香。高贵的花儿,身边站着《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副《非诚勿扰》的模样。啊,青春飞扬,爱在荡漾,慢慢欣赏。
“电影在国内市场重新获得了观众——这是个机会,需要好好把握。”越洋电话中,这位锡伯族姑娘显得有些激动。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还在蔓延,然而文化产业似乎成了一条“漏网之鱼”,不仅远离了“危险水域”,而且还越游越快,越游越远。
据新华社报道,2月15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来到天津豪峰动画科技有限公司,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国产健康电脑游戏的演示和企业自主研发的动画片。温总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画片和电脑游戏,促进动漫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戏剧和动漫等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吕建中委员说。
他的判断,在近期的一则新闻上得到了印证。3月4日,文化部和天津市在北京签署了《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确定将展开多层面的合作,其中包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相互支持。
他的判断,得到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的有力支持。“2008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邱玫代表介绍说。
他的判断,也在江苏演艺集团去年的账簿上找到了支撑。“2008年,集团演出5119场次,纯收入8667万元。虽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但与2007年相比,我们的演出数量还是增加了26%,演职人员平均收入提高了20%。”江苏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委员在报出这些数字时,难抑心中的兴奋。
“物质上出现了问题,更需要精神上的补偿。”上海文广局党委副书记马博敏委员一语道破了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内在原因之一。
“金融危机等于是经济患上了重感冒,文化产业能够发挥按摩的功效,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治病,但可以缓解疲劳,提振一点精神。”济南杂技团团长邓宝金代表的比喻形象、贴切。
除了梅兰芳的戏剧在1930年的美国好好火了一把,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张胜友委员还发现,当时陷入困顿的美国人感觉到图书是最便宜的消遣,平装书、低价书由此大行其道,使美国出版业躲过了“灭顶之灾”。因此他认为,美国出版业的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拉动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将成为文化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命题。“应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