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专家为沪上近期开建的数条“老字号一条街”出主意——“老字号”,怀旧不如创新

日期:2009/03/04|点击:13

在纽约遭遇1986年以来最大降雪时,道指也跌破了被誉为生命线6800点大关。业内将这场由银行资金链断裂,金融、实体经济巨头连锁破产的危机称为第二波金融危机。但国内的专家学者对这波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显现了颇为迥异的观点。  

 

乐观论:对中国影响有限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泠一:

出血点主要在东欧

在去年艰难的环境下,国内GDP仍获得9%的增长,可以说交出了很好的答卷。王泠一表示,上海2009年头两个月的经济运行也已经企稳,抵抗住了一波接一波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王泠一建议接下来关注上海与亚洲五大经济体对外经贸往来:通过数据观察,上海与欧美经贸关系一直比较正常。但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由于1月经济出现负增长,有明显的衰退,上海与其贸易合作又相对更紧密,所以在出口上可能会受影响。建议要注重开辟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而面对最近第二波金融危机到来以及股市暴跌的影响,王泠一认为,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其实影响有限。“G7的基本面已经稳定下来,所谓的第二波金融风暴的出血点主要是来自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的危机,所以与国内经济的相关度不大。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华生:

国内资本市场受冲击不大

单就金融系统来说,华生认为大于主要在人家身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体系因为次级债,金融杠杆过度放大,使得大窟窿不断地暴露出来,形成巨大冲击,对实体经济也有极大伤害。

我国的金融系统与西方国家是隔绝的,我国大量外汇储备还没有使用,货币非常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金融危机第二波如果真来了,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冲击会比较大,但对于中国来说是机会,因为中国外汇储备多、实力强,金融体系的损失也最小。

如果第二波金融危机发展得比较剧烈,对我国最主要的冲击将通过实体经济进行传导到金融体系。所以,我们的麻烦不在金融体系,最主要还是在实体经济。

 

上海财经评论员、经济学博士马红漫:

对中国影响快到头了

如果说美国次贷危机是第一波,投行的覆灭是第二波的话,那么现在商业银行出现的问题是不是该算是第三波了呢?上海财经评论员、经济学博士马红漫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现在单纯地界定目前是不是有了第二波金融危机意义不大。

理论上,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之间是存在防火墙的,马红漫认为,从去年至今,金融危机席卷进实体经济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是房地产次贷的崩溃从金融领域引出火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于次贷危机判断人为放大的浓重悲观化情绪。

对于眼下在东欧发生的新的危机,马红漫认为,已不太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我觉得,由次贷危机肇源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快到头了。

马红漫表示,国际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出口方面的影响,但众多学者、机构在对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水平作预测时,都已经对出口受挫的可能做了按最坏的打算预估

能预估到的影响基本都已经到位了,实际上出口的拐点或已将出现,只是调整的趋势是较明显还是较缓和,还需要23月份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数字来做研判和证实,马红漫对记者表示,他相信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始复苏的几率非常高。

 

悲观论:危机还要蔓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

可能发生第三次、第四次金融危机

只要周期性债务偿还的高峰到来,就足以演变为一轮金融危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最近美股暴跌,东欧国家经济恶化,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场新危机。事实上,只要没有解决流动性危机,债务偿还的一轮高峰就会导致一场危机。从这个角度说,第三次、第四次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所谓第二轮金融风暴只是个提法的问题,从本质来看,其与之前的金融危机并无本质区别,其实质还是没有解决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危机

何谓流动性危机,孙立坚解释说,举个简单例子,企业出于对流动性的担心而把钱拿在手里,就算负债也不还钱,进而银行也不愿意再次借贷,而普通民众对于消费也没有足够热情,企业生产的物品卖不出去,导致其更没钱还债。周而复始,流动性变成市场上越来越珍贵的东西,抢现金成为企业或是个人的心理依据,流动性危机就这样产生了。

孙立坚表示,金融风暴自去年爆发以来,欧美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就愈演愈烈。只要集中还债的时机在某个时间点汇合,就会表现为经济形势的新一轮下挫,例如股市大跌、银行倒闭、企业歇业、员工大量裁员、失业率猛增、消费市场大面积疲软等。只要金融危机的源头没有解决,就会制造出如海水般的一轮轮浪潮,进而影响世界经济。孙立坚说,就目前来看,欧美的经济形势还不荣乐观,世界经济复苏时机也有待判断。

孙立坚判断,这一轮金融风暴对于国际的金融体系应该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实体经济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很清楚地,影响最大的就是股市,美股及周边股市的连续下挫至少在心理层面影响投资者,近期股市震荡可见一斑。

孙立坚表示,“4万亿是输血,内需是造血。现在看来,我们的经济还是受政策提振在大量输血,比如十大产业政策也是其中之一,但真正的造血功能还是没有恢复。

他分析,输血确实有用,比如我们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工业指数都有回升,靠的就是4万亿的拉动。短期看,这对于跑赢全球经济危机显得至关重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乐观地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见底,“CPIPPI指数仍然在下行区间,显示出经济疲软的惯性仍非常大。

他还担心,政府向经济输入的强心针并不能一劳永逸,而是有时效性的,经济活力的全面恢复还是要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判断中国经济可能呈现W型的增长,可能会有迂回。当然,这迂回的过程越短越好。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陈雨露:

希望明年能见底

发达国家无论从经济结构,还是产业结构,应当说都比发展中国家好得多,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特别是汽车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破坏得最快、最严重。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陈雨露认为,这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更尖锐造成的。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