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京西路相交的陕西北路上,开开、龙凤……一家家“老字号”近来陆续亮相。记者采访了解到,静安区规划把陕西北路改造成一条“中华老字号”专业街,区内32家“老字号”将有选择地迁入,政府给予一次性补贴。
同样在政府部门扶持和推动下,上海其他一些地方也正加紧建这样的“一条街”:云南路美食街“升级”,“老字号”餐饮接连进驻;浦江镇的“浦江世博家园”在建“老字号精品街”,20余家“老字号”可望“抱团”;“中华老字号品牌大道”将在南汇落成,24家“老字号”已签约落户或表示了签约意向;佘山将出现8万平方米的“老字号”旅游商业区……
集聚后,怎样振兴?
“老字号”汇集同一街区,可形成集聚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佳讯表示赞赏,“这样的举措为重振‘老字号’营造了积极氛围,对提升‘老字号’的整体影响力贡献良多。”上海中华老字号企业协会副会长胡勤荣也说,“建造一条专业街对‘老字号’的发展肯定有利。”
不过,他们同时指出,“老字号”要“老当益壮”,远不是集中到一条街上就能成事的。多年来,上海的主要商业街一再改造升级,而这些街上“老字号”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它们多为中小企业,顾客多为“老上海”或旅游者,利润率不高,负担不起商业街升级后的高房租,因此纷纷撤离,有的搬到了成本相对较低的支马路。
据上海中华老字号企业协会介绍,鼎盛时期,南京东路上汇聚了60多家“中华老字号”,如今很多已搬走;仍“留守”着的20多家“老字号”中,相当一部分是勉强维持。在上海,被冠以“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商业企业有300多家,其中92家现处于不经营状态。
是不是建一条街重新汇集“老字号”,就能激活它们?记者昨天在云南路美食街一家“老字号”采访了解到,尽管得到了政策扶持,但经营状况并非想象的那样乐观:“销售额与在原店址时相比,并没有明显改观”。
注重“变”,胜于“不变”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敏等专家指出,一味靠独门手艺,不研究迅速而持续变化中的消费需求,“老字号”就会与市场渐行渐远;如果固守原先的经营模式,必然会“店老字黄”,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抛弃。所谓“金字招牌”,想明白了,无非是一块有年头的招牌而已;要说品牌价值,那也是“祖上遗产”,能否持续保值乃至增值,取决于“老字号”企业能否与时俱进。
“中华老字号”的一员——上海杏花楼(集团)有限公司的郁为泽表示:除了外部大环境需要完善外,“老字号”的发展关键还在于各家企业要懂得创新,走出适合现代消费的新路,既留住老顾客,又吸引新客源。
何佳讯分析道,现在宣传推广“老字号”时,过分突出它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