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智良教授的讲演,信息量大,深入浅出,评论允当,非常精彩。看了他的讲演,回顾一百年前在上海举行的万国禁烟会,我有三点感慨:
第一,更深切地理解国家独立与富强的伟大意义。1909年万国禁烟会在上海举行,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禁绝鸦片的心声,也是包括两江总督端方等人在内的众多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国家许多主权被侵夺,走私横行,毒品泛滥,鸦片禁而不绝。中国真正禁绝鸦片,那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建设,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健康水平空前提高,中国人被讥为“东亚病夫”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更深刻地认识到持续开展禁毒斗争的重要意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鸦片为害中国的历史,始于18世纪,开头只是少数富家子弟吸食,后来才逐渐蔓延开来,以致不可收拾。这是个极其惨痛的教训。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贩毒集团又在我国西南边境进行毒品滲透活动,毒品犯罪死灰复燃。尽管这一情况不能与近代鸦片毒害相提并论,但也决不能掉以轻心。对贩毒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是维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维护我国繁荣昌盛的需要。
第三,更全面地看待近代中国禁毒问题。1909年的万国禁烟会,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其一,这个会议之所以在上海召开,是鉴于清政府在禁烟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实际行动。1906年,清政府下令禁烟,要求以十年为限,将洋土药之害处一律革除尽净。此后两年,清政府在禁烟方面确实进行了一些努力。其二,这个会议是美国倡议召开的,是得到德国、日本、英国等国支持的国际会议。这些国家支持禁烟,当然有其本国利益的考虑,但不能否认他们也有帮助中国禁烟的动机。其三,会议主席、美国代表勃伦脱是美国圣公会主教,这一身份很有象征意义。近代来华外国人中,传教士是很特殊的群体,形形色色的教案,使这一群体蒙受很多恶名。但是,在禁烟这一问题上,传教士从整体上说,是非常正面的形象。他们反对罪恶的鸦片贸易,禁止瘾君子加入教会,发表文章、出版小册子,编写戒吸鸦片烟歌诀,宣传吸毒危害,努力介绍戒除鸦片的药方,并在各地成立戒烟所。注意到这三个细节,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看待近代中国禁毒问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9年2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