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号”沉船事件的处理还在继续,获救的3名中国船员已经乘飞机回到北京(《国际先驱导报》2月27日)。记得事发之后,一位“中国海军军事专家”直截了当地点出了责任所在,明确表示“新星号已经驶入俄专属经济区海域内,俄边防巡逻舰的开炮做法不符合《国际法》”。很多中国普通民众更是感到震惊和气愤。
“震惊”的原因,是自以为中俄两国关系相当不错,边界条约签字了,黑瞎子岛拿回了一半,更别说在联合国安理会经常“互相支持”了,简直就是亲亲热热的好邻居,怎么“个别军警”突然就那么“凶神恶煞”了起来?这说明他们了解两国的一致,未必了解两国的不同。从苏联解体到今天,已经有一代人的时间了,说短也不短。在我们的一些媒体上,对于俄罗斯的“新面貌”,人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有过介绍。但介绍得够不够呢?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专家张健荣对此客气地问道:“苏联解体以来二十多年(应为18年)过去了,中国对俄罗斯社会的关注已留下了很多空白,以后该如何弥补?”由于“空白”才带来了“震惊”,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人提出“中俄民众要调整心态看对方”,并指出“上海一些出版社基本不愿出版有关俄罗斯的当代书籍。50多年前中苏文化交流连绵不绝,现在却冷清许多。”不知道“不愿出版”是因为人家现在的情况不合己意还是别的。记忆中以前的交流确实一度频繁。说起苏联时期的文化,不管是文学、音乐还是电影、美术等等方面的作家作品,我现在可以背出一大串,从《静静的顿河》到《一个人的遭遇》,从《战舰波将金号》到《第四十一个》……虽然评价“苏联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真实性是另一回事。
现在,对于俄罗斯文化,我们了解多少?我因为工作关系曾经去本地卡拉OK厅检查,发现凡“俄罗斯(苏联)歌曲”无一例外地都只有《三套车》、《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几首。不晓得外地城市是否都如此。中国人歌唱的是人家半个世纪以前的“郊外”,没有谁清楚人家现在的“郊外”是什么样子。他们那里就再没有出现一首可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相媲美的歌曲来?可能不是没有,只是没有人像“50多年前”那样热心介绍给我们。(原题:莫斯科现在的“郊外”什么模样)
来源:《长江日报》2009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