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加以检验、运用和发展,而且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共同创立的革命学说应该从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中得到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这样谈论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英法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别,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这两种哲学传统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支持。这个例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重要启发。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意识到,来自国外的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早在1926年,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谈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时,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关于符合中国人接受心理的问题。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同志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活泼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许多富有新意、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概念和思想。以下试举几例。
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国古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思想,并把它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一条基本原则。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过去打仗、现在搞建设、搞改革,都是靠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并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相反相成。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理。而《老子》、《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也多处阐述了矛盾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原理和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就多次引用其中的“相反相成”、“祸福相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等观点来说明矛盾对立统一原理。他在《矛盾论》中指出:“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知行统一。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与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这里,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赋予了我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以新的生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