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销量还在跌,美汽车业该怎么救

日期:2009/02/20|点击:14

刘敏的明天,很像郭亮、吴尔瑜的昨天。

52岁的郭亮已经在家含饴弄孙。每当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孙子在陆家嘴的绿地散步,她总会指着那个耀眼的红球——东方明珠——告诉孙子,那里以前是奶奶工作的厂子。据浦东新区的宣传部门介绍,东方明珠三条中的一条所矗立的位置,原是浦东的一家纺织厂,郭亮则是该厂的职工。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上海纺织业在职职工55万人;1995年,纺织业要裁员,当时提出要下岗38万人。郭亮等52万余名纺织工人接受了买断工龄、政府辅助再就业等办法下岗,吴尔瑜也从上海纺织印染机械厂研究所技术档案管理员变成了上海航空公司的空嫂,这可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空嫂

从下岗纺织女工到空乘,吴尔瑜反映的不仅是时尚,更是浓缩了上海市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背影。彼时,纺织业是该次调整的重点。尽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纺织业都是上海第一大支柱产业,但400多个纺织企业大多分布在中环线以内,所占土地面积800多万平方米,显然不利于上海的进一步发展。而在按照三二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经过搬迁调整后,仅八五期间,上海内环即腾出了约300万平方米的土地。

现在看来,由英特尔浦东工厂西迁开始,新一轮的制造业外迁,或将揭开大上海产业结构第二次拐弯的序幕。

与刘敏们对英特尔封装厂撤离上海的无奈和担忧意见相左,在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专家杨建文眼里,既然上海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阵痛必须要经历,那就不如让它来得早一些。

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智囊,杨建文认为上海作为制造业基地的第二次拐弯几年前已经开始:目前上海的发展仍然需要制造业。但应该给这些制造业贴上一个先进的标签,必须至少要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之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

这意味着上海市政府从几年前开始就对制造业的升级有了一定的准备。杨建文分析称,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全球采购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上海过去以配套设施齐全吸引外资制造业落地的优势不再突出。2003年,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对工业用地的审批把关更严。土地成本的飙升使企业的要素成本大幅提高,而传统制造业是成本驱动,此类制造型企业离开上海成为必然。

对于制造业的转移趋势,上海市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以英特尔所在的外高桥工业园区为例,2008910日,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这是30年来外高桥集团公司首次走出上海。伴随着崇(明)启(东)大桥在2010年建成通车,上海和启东之间的车程只有一小时。而启东5平方公里的土地,为破解上海的厂房、土地、能源资源等瓶颈制约、应对商务成本升高奠定了基础。

针对这一模式,上海市委办公厅印发了调研报告。浦东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庭辉称此模式对上海的工业园区以及制造业升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解放日报》有评论指出,上海十一五规划中,社会投资总量为1.5万亿元~2万亿元;投资的三个重点之一就是制造业基地。这意味着,制造业仍将在上海的经济形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为内需服务的装备工业,将成为新兴制造业的突破方向,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发动机

那么,作为目标瞄准顶级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为何服务业仅占GDP50%左右,而制造业可以平分天下?

有学者提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应该继续保持自己的第三产业发展之路、而不该分心去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言论,否则上海早离现代服务业城市的距离更近。

杨建文对此的观点是:服务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作为现代的生产型服务业更是如此。上海一直学习的榜样——伦敦,也是经历过大制造业时代而今才成为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城市,可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伦敦当年的机器轰鸣声?

 

来源:《中国经营报》200922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