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财富创造:不只是利润最大化——乔治·恩德勒教授在上海社科院“经济伦理国际论坛”上的讲演

日期:2009/02/09|点击:3

    会放出喜庆悠扬的乐曲、会闪烁发光,有的还长出了“牛角”,甚至还会吹泡泡……过去雪白可爱的“兔子灯”如今在上海变得有点让人认不出来。记者采访发现,各种塑料彩灯大行其道,在热销和感觉很热闹的同时也让人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手工自制传统的“兔子灯”成为一些市民的选择。

    记者8日来到了位于上海老城厢的城隍庙,在浓郁的节日气息中,这里已经打扮成为灯的世界,摊点上各类塑料灯让人眼花缭乱,有的做成了奔牛造型,有的则做成机器猫、奥特曼等卡通造型迎合儿童的新口味,完全没有“兔影”;其中最常见的是塑料充气兔子灯,还有一种新型的电子产品,只需一按开关,兔子的红眼睛就会不断闪烁,售价都在20元左右。然而记者在这里寻找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发现传统式样的纸制“兔子灯”的踪迹。软件工程师奚丽华和她的丈夫今年自己动手,用铅丝弯成6个圈,再用剪刀、宣纸裱糊,给17个月大的儿子做了一个传统的手工“兔子灯”。“找遍上海的大小店铺和地摊,我都没有看到小时候那样的‘兔子灯’,于是就按照儿时的记忆做了一个。感觉这样的‘兔子灯’更有意义。”她笑着说,“我儿子看到后兴奋得连连尖叫,今天晚上就要拉着‘兔子灯’出去‘拉风’了。”奚丽华将“兔子灯”做法和成品在一著名网站上公布,结果引起了许多人仿效,甚至还有人发挥想象力,挑选较大的蛋壳做原料、再加上纸工,做出了手提的小巧版“兔子灯”。

上海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蔡丰明研究员介绍说:“元宵看灯是我国的传统,在题材衍变中逐渐集中选取带有喜庆和吉祥含义的兔子作为灯材,并深受儿童的喜爱。”他表示,相比于那些现代意味十足的“兔子灯”,传统的纸制“兔子灯”更有浓浓的怀旧和文化韵味。“希望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创作元宵彩灯,更希望传统的‘兔子灯’不要被塑料灯赶出我们的视野和节日生活。”

 

来源:《新华网》 2009-02-10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