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22日发布的2008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08年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6.8%,高于市场预期的6.5%左右的水平。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2008年全年CPI上涨5.9%,12月份CPI增1.2%,2008年全年PPI涨6.9%,12月份同比下降1.1%。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评价是:“尽管这些积极的变化能不能持续还需要认真观察,但很有可能就是寒冬中的丝丝暖意,很有可能就是黎明前的点点霞光,也很有可能就是燎原之火形成前的星星火种。”2009年,我们要密切关注能反映综合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的信号,提高政策的合力,实现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增长。
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何时发出新的拐点信号
1、密切关注政策效应显现
虽然季度指标创新低,但政策效应已显现。从2008年GDP分季度数据分析,第一季度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0%,第四季度增长6.8%。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滑。特别是,第四季度GDP增速创了新世纪来的新低。这恰恰也是中央政府在2008年四季度采取了一系列迅猛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这些新的经济数据中已经开始反映政策效应带来的积极变化:一是第四季度6.8%经济实际增长已经高于外界普遍预计的6.5%的速度,在2008年末经济有止跌回稳的迹象。二是12月份的实际数据已经好于11月份,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工业得到恢复,工业增加值12月份增长5.7%,高于11月份的5.3%。而且12月份的实际GDP相对于11月份有明显改善,因为在2007年统计数据上调修正的背景下2008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速依然达到6.8%,显示12月份的实际GDP增速出现了明显回升,反映了近期政策投资拉动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2、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累积效果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是由弱渐强,政策效果和影响力也是逐步增强、并可能事半功倍。2009年我们就要密切关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一是2009年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效果。2008年12月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已经达到17.9%,是2008年次高的增长率。而且2009年1月货币增长也将非常高。作为整个社会资金的总供给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所带来的累积效果也是必然的。二是关注不同经济政策作用空间和效果。2008年12月经济数据的积极变化显然是第四季度强力的投资刺激政策的效果;而现在要关注2009年1、2月份可能出现投资下降,但消费刺激作用上升的效果;3月份以后则是投资重新大幅上升的时期。因此,我们的基本估计是: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仍然可以维持2008年第四季度的水平,仍然处于底部区域。而2009年第三、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今年全面的经济刺激作用下逐步恢复上升趋势。可以预期,2009年“保八”是非常有希望的。
3、密切关注经济先行指标何时发出新的拐点信号
对于宏观调控而言,需要十分关注与宏观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尤其要密切关注一些经济基础指标。经济基础指标往往对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变化信号、甚至是拐点都会发出比较强力的信号。一是电力。一些研究成果表明,电力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GDP与发电量之间有大约1:1.2的正相关性。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全国用电量增速的变化。包括电煤量、价格。虽然2008年10月用电量同比下降3.7%、11月同比下降8.6%,预计12月同比下降将达9%左右,经济增长仍然在较低位徘徊。但是,今年1月初以来,电煤供求矛盾再次加剧,对电煤的价格有上推的压力。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用电量和电煤、电价都可能形成新的变化。包括消费对电力的需求,2008年全年用电量中虽然第二产业同比增长仅3.83%,但第三产业同比增长达到9.67%,城乡居民生活同比增长11.83%。我们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先行指标何时发出新的拐点信号。二是钢铁等基础原材料。在强力的投资刺激下,钢铁的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化同样可能反映问题。最近,在对未来钢材需求预期下,钢材市场价格已经连续上涨六周。这些变化都可能发出宏观经济趋势新的向上拐点信号。三是进出口。虽然2008年第四季度出口增长率仅仅只有4.3%,但还是好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中低端产品的出口很多是国外的刚性需求,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增幅出现下降,但仍可保持一定的增长。因此,对出口我们要关注的是结构变化和稳定性。
总之,2009年,我们要密切关注能反映综合宏观经济结构变化的各个指标变化信号。
加强政策协调 提高政策合力
1、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提高政策合力
首先,目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最强的政策搭配,应发挥最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当前,在中国宏观经济面临非常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有较大滑坡风险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身就是政策力度最大的搭配,将对经济产生整体的扩张效应。这反映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又反映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等的重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的。财政政策较之金融政策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控制性,金融政策则相对灵活和富有时效;金融政策总量调节较有力,而财政政策可以在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其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协调,可以提高政策的合力。一方面,2009年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着力货币信贷的总量调控和政策引导,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包括: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M2力争增长17%左右;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均衡摆布信贷资金,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的稳定运行;加强流动性分析预测,灵活调节资金供求,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另一方面,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的结合。包括: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要把扩大居民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综合运用减免税费、增加支出、财政贴息等多种手段,增强企业活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2、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首先,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不仅要加强市场,灵活调节资金供求,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而且也要配合产业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一是要综合运用差别利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地区、行业、产业资金供求;二是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对重点产业、尤其是有市场带动能力的产业资金支持,例如最近对房地产业的大量的政策支持;三是要结合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更要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对钢铁业和汽车业的支持规划。
其次,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应该成为企业减负增收的重要政策支持。在实施产业振兴的产业政策中,降低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收入是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是通过增加出口退税、增加企业收入,直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交叉效应,支持产业政策,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合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日期:2009.01.26 版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