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在世界各地用焰火迎接新年的时候,相对平静了一年的中东却是在战火中度过。
更令中国人关注的是,冲突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和领导人都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对局势的关切,在谴责以色列发动袭击、造成大量伤亡的同时,也不支持哈马斯坚持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一场难以对错论的冲突
据法新社报道,加沙医疗人员
在这次冲突发生之初,舆论多指责哈马斯在停火协议到期后发射火箭炮,成为这场武装冲突的导火索。随着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变本加厉,殃及越来越多的平民,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声也日渐强烈。新华社评论说:“如果说哈马斯动手在先,那么,它仅有象征意义,不具备军事意义。如果说以方还击在后,那么,它致死巴方285人、伤及至少900人(12月 28日文---编者注),弥散血腥气息,绝非适度回应。”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富研究员告诉《望东方周刊》,以色列发动这次袭击应是“蓄谋已久”的,那些只看到哈马斯发射火箭炮引发这次冲突的言论,是对中东具体情况不甚清楚的结果。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潘光说,巴以双方处于“以暴易暴、恶性循环”的逻辑中,谁对谁错已经很难讲得清楚了。
从哈马斯不断发射火箭弹来说,哈马斯对这次的冲突负有责任,因为它给了以色列发动袭击一个现成的理由。
“力所能及”的反应方式
此次中东局势再度紧张,中国网友中间出现了一些希望中国在中东局势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认为中国应该在这次危机中把握调停的切入点,成为巴以和平进程中“负责任的参与者”。
对此,专家们大多持谨慎态度。李国富指出,巴以问题是真正检验一国外交实力的试金石,但是中国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去试金。中国还未参与到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要协调平台---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美国、欧盟、俄罗斯、联合国 ),因此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在目前巴以局势由美国主导的情况下,中国如何介入、介入的深浅都需要探讨。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中将不断提高自身的参与度。朱威烈告诉《望东方周刊》,中国对于自己徘徊在四方委员会之外也并不乐见,事实上,中国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表明了自己参与的态度。
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表明立场,呼吁停止军事行动,采取人道主义援助;
是否与中国的核心利益相关,是否力所能及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问题专家金良祥认为,巴以局势的紧张,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国力和参与协调的诉求不断提高,这与中国在中东真正的影响力之间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期望较高,这与中国实际能发挥的作用之间又有距离。如何处理好,是个考验。
潘光则认为,中国是否参与的关键观察点有二:即是否与中国的核心利益相关,是否力所能及。比起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巴以冲突离中国还比较遥远,甚至是前一阵的印巴冲突,中国由于地缘政治和传统外交上的原因,介入的积极性和实际影响力都要高于中东。另外,中国目前参与国际协调的主动性也是与中国的外交能力相匹配的,比如朝核问题上中国有能力,可以牵头组织六方会谈;中亚安全问题上中国主导发起了上合组织;伊朗核问题中国也作为六方之一参与协调。
潘光进一步指出,在中东大外交中,中国目前只能起到有限的、建设性的作用,但可以采取多样性的手段。首先是派中东特使定期辗转于中东各国之间听取意见,“劝和促谈,这也是中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参与手段”。其次,中国可在经济上与中东国家发展经贸往来和能源合作,建桥修路,促进中东国家发展经济。再次,与中东在军事上合作,如在联合国框架下向黎巴嫩派出1000名维和部队,以及刚刚派往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最后,文化上中国应当主张文明对话,继续在中东开设孔子学院,促进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相互交流。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中国与22个中东国家都保持了较好的外交关系。这有利于中国在中东地区协调各方立场,促进和谈进一步展开。”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