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强调了各级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这无疑是正确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性和公益性,完全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不久前国务院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也将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在内。
长期以来,我们倾向于将教育和医疗服务看成社会或民生问题,忽略了它们也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教育可划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可划分为基本服务和非基本服务。尽管严格地界定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与非基本医疗服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并且这种界定可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重要差别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有较强的外部性,由政府提供往往更加有效;非义务教育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外部性则相对较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可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上海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能否加快发展高质量的非义务教育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将改善民生的措施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然值得关注。
教育医疗需求既是消费也是投资
从需求的角度看,广大居民对教育和健康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和医疗、休闲等领域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会不断扩大。这是世界各国的发展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例如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福格尔(Robert Fogel)教授的估算,在1875年-1995年的120年间,美国衣食住占消费的比重由75%下降为12%,而教育和医疗从2%上升到14%,休闲则从18%增加到67%(福格尔所定义的消费不但包括货币支出,还包括时间支出);衣食住的收入需求弹性为0.3,也就是说收入每增加1%,对衣食住的消费需求仅增加0.3%,而教育和医疗与休闲的收入需求弹性则分别高达1.6和1.5。近年来上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虽然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制造业部分产品的产能过剩,或者说相对于产能来说有效需求不足,但在另一方面,人们对某些服务的需求,如对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却远未得到满足。如果说过去购买紧俏商品需要托关系、走后门的话,那么现在需要托关系、走后门的就是到好学校上学和找好医生看病了。所以,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更好地将未能实现的潜在需求释放出来。
其实,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在本质上是从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和土地等传统要素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和知识推动增长,归根到底,是依靠掌握了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人来推动增长。所以,教育和医疗服务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源泉。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拥有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例如从25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人口比例这一指标看,纽约为34%(2005年);东京和伦敦分别为27.1%和31%(2000年);上海仅为5.1%(2005年),与上述国际大都市的差距十分悬殊。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努力夯实人力资本的基础。
发展教育医疗是上海的比较优势
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发展明显滞后。从就业结构来看,2004年纽约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就业份额为13.4%;2001年伦敦教育、社工以及卫生部门的就业份额为14.4%;2005年东京仅医院福利业的就业份额即达8.62%。相比之下,2007年上海909万总就业人口中,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就业人数为46.31万人,就业份额仅为5%多一些。显然,上海通过发展教育和医疗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很大空间。
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是上海的比较优势。上海是人才和教育、医疗机构比较集中的城市,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几年前我曾随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就长三角合作发展问题走访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所到之处大家对上海发展教育和医疗服务不但没有意见,而且寄予厚望。上海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可以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和服务全国。
要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教育和健康服务领域的作用。对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应该强调公益性,由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在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以及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应该更多地鼓励竞争,政府监管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消费者,而不是限制竞争或限制发展。
例如,在非义务教育领域,政府不宜包得太多、统得太死。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包括吸引外资参与办学。不必过于担心办学质量下降。只要允许和鼓励高校之间的质量竞争,则高等教育不但能发展,而且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高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包括出现一批亚洲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大学。上海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宁波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都是近年来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在医疗服务领域,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亚洲医疗中心的目标。在体制机制上,要深化对医院的改革,减少对医疗服务的价格扭曲和不当激励。加快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发展,在短期内可以改善民生,促进增长;就长期来说,可以为上海经济发展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09.01.14 版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