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导向,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
当今世界,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联系越来越密切,新起的城市在物理景观上越来越趋同(广场、绿地、喷水池、购物中心),大城市的内在精神特点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定位、彰显、突出、强化本城市特点,探讨、塑造城市精神便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一种潮流或时尚。在国内,大自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杭州、青岛、济南、大连、哈尔滨,台北、香港,小至安庆、营口、邯郸、镇江、嘉兴,无不在讨论城市精神。在国际上,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米兰等大城市,也都在谈论城市精神。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的力量,就一个民族而言,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体现为民族精神,就一个城市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城市精神。这是城市精神特别受到关注的时代原因。
上海作为具有强劲活力的大都市,正在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上海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同样需要能够反映和提升这座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城市精神。
一个城市的精神总是多方面的,有正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对于城市的同一个精神,因评价人的立场、观点、情感、视角不同而见仁见智。因此,对于一个城市精神的概括,既是一种判断,也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期盼。扶正却邪,扬善去恶,扬长避短,是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的根本宗旨。
城市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特点
任何城市精神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形态、性质可能千差万别,但只要是城市,特别是现代开放性大城市,在人口构成、人口活动特点上,与乡村相比,便呈现四大特点,即异质性、匿名性、密集性、流动性。人口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南腔北调,隔壁邻居互不认识,同乘电梯互不搭理,市民之间空间距离近,心理距离远,来的来,走的走。异质性带来多元性,匿名性带来疏离性、宽容性,密集性带来摩擦性,流动性带来灵活性。因此,与单一、保守、封闭的乡村适成对照,多元、宽容、开放、灵活成为现代大城市共同的城市精神。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城市都因地理、历史、物产、文化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一般说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城市的世界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会强些,经济中心城市的开放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会强些。
在世界城市史上,中世纪欧洲一部分城市曾经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成为城市国家,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德国的汉堡、不莱梅、科隆。这些城市的精神也相当独特。中国城市则不然。从古到今,中国城市一直是国家实行政治统治、文化教化的中心,城市没有独立于国家权力以外的自由与特权。城市的特点更主要地表现为区域的特点,而不是与国家相对立的特点。因此,在中国,城市精神与民族精神高度重合,城市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高度集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近代以来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些精神,在各个城市、各种具体实践中都有生动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表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在抗洪斗争中体现为抗洪精神;在北京申办奥运会过程中体现为申奥精神;在上海申请举办世博会过程中体现为申博精神;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体现为抗非典精神。这些精神都可以分解为许多具体的表现,比如,“申博精神”主要表现为:“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事殊而理一,各种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都丰富了民族精神。
城市精神是在市民中滋生繁衍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因此人民群众是培育、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这些年,上海在重大工程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敢打硬仗的精神,在百万市民大动迁中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百万职工转岗再就业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志愿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中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从容应战、支援全国、和衷共济的精神,都生长于人民群众之中。这是城市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通过总结重大工程、重大活动来提炼城市精神,通过培育先进典型、模范榜样来塑造城市精神,通过推出重大作品、重要艺术形象来表现城市精神,通过整治重点顽症来升华城市精神,通过重点人群的示范来引领城市精神,通过建设城市重要景观来展示城市精神,是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手段。
城市精神是在历史上形成与发展的。城市精神既有继承性,也有变异性,同一城市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甚至很不相同。城市精神就实现状态而言,可分已然与应然两种,已然是已经存在的,应然是应该具有的。倡导培育与塑造城市精神,是已然与应然的统一,亦即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所以,城市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那么,上海在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具备哪些城市精神呢?我们以为,以下四点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创新精神。上海地上无特产,地下无矿藏,身在发展中国家,要跻身国际大都市之林,除了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交通条件,必须要有足以吸引人、容纳人、发挥人聪明才智、提升人素质的特质,必须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的地方,这个特质包括产业、技术、市场、文化、环境,这些都要靠持续的创新精神来创造、维持。上海不乏创新的传统,近代上海在全国就是最有创新能力的城市,在东亚也赫赫有名。现在,比起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著名大都市,上海在创新方面有待努力的地方很多。在创新方面,上海应该也能够做到,立足上海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深化改革,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闯出适合上海发展的新路。
第二,公德精神。人口密集是一切城市的共性,人口高度密集是上海城市的个性。常住人口1300万,流动人口300万,主要聚集在600平方公里的市区,在这样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里,没有良好的公德精神就不可能有井然的公共秩序,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就不可能有高尚的城市精神。比起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著名大都市,现在,上海在这方面差距非常大。公德精神包括公共意识(不乱占公用地方、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爱护公物、爱护绿化、建设必须的公共设施,诸如公共厕所、公用电话亭、公用废物箱、公用停车场),秩序意识(服从警察指挥、遇事排队、行人不乱穿马路、开车不随意变道超车),卫生意识(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掩口、有传染病自动隔离、不说脏话、不乱涂乱画、不在有碍观瞻的地方乱挂衣物)。现在,上海的硬件建设,尽管需要发展、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但是,比起纽约、伦敦来,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在公德精神方面,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不同步、不协调,这点,来沪外国人反应特别强烈,上海人自己也完全清楚。第三,公民精神。在中国城市中,上海总的说来还是有比较强的公民精神的,但是,如果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成为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这方面有待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公民精神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这些意识非常重要。有了这些意识,政府就容易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权力就会被限制在合适的范围里,公民就会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促使政府的行为比较规范。就自由、平等而言,上海人不但对外国人要不卑,对外地人要不亢,对富裕人、贫穷人、城里人、乡下人、南方人、北方人、东部人、西部人、健康人、残疾人都要一视同仁。就民主精神而言,上海凡涉及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如城市重大改造工程)、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都应征求市民的意见,倾听市民的呼声。市民也应以主人的姿态,积极参加有关城市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不应不闻不问。法制精神方面,上海在中国城市中,还算是比较有法制传统的,但是,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差距还很遥远。第四,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文精神既与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精神有别,也与以物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商品拜物教不同。城市是文化的中心,城市应该是凸现人文精神的地方。重视文化、重视教育、重视环境、重视医疗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完善慈善和救助体系,都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地方。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在异质性、疏离性、匿名性极强的大都市里,强调人文精神尤其重要。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欧美文化在处理物我关系上具有优势,发展出独步一时的科学文化;印度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上具有优势,发展出极其深邃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在处理人我关系上具有优势,发展出极其丰富的情感文化。诚如曹世潮所说,“德国过于强调行为文化的特质,而抑制了情感和精神的发展;中国过于强调情感文化的特质,而抑制了行为和精神的发展;印度过于强调精神文化的特质,而抑制了行为和情感的发展。但是,他们在自己所崇尚的文化特质里,确实发展出了令人惊讶的、登峰造极的水平。中国人在情感上是最为和谐,调适得最为理想的。无论是情感的演绎、解读还是觉悟方面都具有最高的世界水平。中国的语言——汉语,在形容词方面、情感表达方面是最为丰富的。中国人表达心情的单词,用心或者竖心旁来表现的在康熙字典里就有一千多个。中国人对某一种情感的表达,比如说兴奋,或者说是抑郁,其递进、分解的细密程度是举世无双的。这种解读、表达、演绎的能力,在中国历代的文化中表现非常”1。在未来的时代,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相对来说并不太难的时代,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就成为时代的主要问题,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作为中国富有人文精神的最大城市上海,在这方面更是大有可为的。
当然,一个城市公德、公民、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可能离开整个民族公德、公民、人文精神状态单兵突进。上海市民在公德、公民、人文精神方面体现出来的缺陷,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上海独有的,而是整个民族的通病,但是,上海既然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就不能不率先起步。
上海历史上的城市精神
上海城市在不同时期,城市精神差异很大。
上海在设县以后、筑城以前,城市精神概而言之曰“宁静”。
上海在1292年设县以后,到1553年,有260年处于有市无城状态,没有建筑城墙。属于上海县管辖的南汇千户所,在1386年 (洪武十九年)已筑了周长五里的城池,比县城早180多年。历任上海县令曾多次提出筑城建议,但并未付诸实施,考其原因,主要是史书上所说的“素无草动之虞,在所不必作者,故屡谋而屡寝焉”2。其时的上海,经济平稳发展,文化逐渐繁荣,人口缓慢增长,没有战争波及。1553年,因倭寇侵扰才建筑起城墙。直到晚明时候,上海人生活的仍然比较宁静自在,西方传教士来到上海,便惊叹上海像个“花园大城市”,惊叹上海人寿命比别处人长, “人们不以六十岁为老,有很多人到八十或九十,有些甚至活过一百岁”。
筑城以后,近代开埠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突出之点,一是重商,二是奢华,三是宽容。
其一,重商。上海设县原因,即与商有密切关系。青龙镇衰落,上海镇兴起,均与贸易有关。上海设县以后,属于松江府,其地被称为“海商驰骛之地”,其民较之府治所在地华亭,更重商业。《松江府志》称:
诸州外县多朴质,附郭多繁华,吾松则反是,盖东北五乡故为海商驰骛之地,而其南纯事耕织,故所习不同如此。大率府城之俗,谨绳墨,畏清议,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气,而其流也失之夸3。
“东北五乡”即指上海。意思是说,上海县人不像府城人那么朴实。府城是一府政治中心,上海是一府贸易中心;府城重文,上海重商。
其二,奢华。县志称,上海居民“颇崇华黜素,虽名家右族,亦以侈靡争雄长,往往逾越其分而恬然安之”,至于沿沙薄海之民,“尤好崇饰其外,以耸观视,而肆然无所惮焉”4。除了明初一段时间以外,从元代到近代,上海一直崇尚奢华。食必求精,山珍海味;衣必求贵,绮罗轻裘。衣着的色彩、用料、式样每每越份逾矩,朝廷的服饰典制在这里几成一纸虚文。
其三,宽容。在上海县城里,东部业商,西部务农;东部是来自闽、粤、鲁等沿海地方,西部为本地人;东部富,西部穷。在城市公共事务中,外来商人担当重要角色。因此,开埠以前,上海已经形成对外来人口比较宽容的特点。上海开埠以后,西人来沪,能够在上海打开局面,而在广州等其他口岸难有作为,与上海居民比较宽容有很大关系。
上海开埠以后的城市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十条:开放,创新,竞争,法制,宽容,奢华,时尚,重商,崇洋,爱国。这方面,研究成果非常多,兹不具论。
需要略作申述的是两点,一是崇洋,二是爱国。崇洋,实质是崇尚现代化。近代上海是中国居住西方侨民最多的城市,移植西方制度最多的城市,西洋建筑最多的城市,西洋生活味最浓的城市,一句话,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见贤思齐,是一切不甘落后人的美德。上海人耳濡目染,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崇洋心理。但上海人崇洋不媚外,而且特别爱国。这是由上海人口结构、社会特点决定的。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与全国各地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每有侵略中国的举动,无论是在山东、广东、湖南、云南,都与上海密切相关。久而久之,上海人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意识。美国排斥华工事件发生以后,上海的广东、福建人投袂而起,因为美国华工多出自广东、福建;五四运动中,上海的山东人最为积极,因为巴黎和会涉及山东的权益。由爱乡而爱国,是上海人爱国主义的重要特点。这是上海人崇洋而又爱国的根本原因。
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政权性质的变化,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上海城市的外部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海城市精神也发生很大变化。到1978年以前,上海城市精神主要有四条:内向,奉献,听话,自傲。
其一、内向。近代史上,上海曾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是中国居住外侨最多的城市。建国以后,外资企业或被撤走,或被接收,或被合并,外侨基本撤走。在美、英等国支持下,联合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先前依靠进口原料才能运行的许多上海工业,或者转而依靠国内市场,或者改行。上海与外部世界特别是欧美世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历史的巨变而断裂了。上海由一个外向型城市变成内向型城市。由多功能城市变成单功能城市。上海在开埠以后的第一个五十年里,主要是一个商业城市;在第二个五十年里,上海变成第三、第二产业齐头并进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1949年以后,上海经济改走以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道路。1952年上海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第二产业占52•4%,第三产业占41•7%,到1978年,第二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77•4%,第三产业仅占18•6%。上海由商工并重变为以工为主的城市,由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基地。
其二、奉献。上海在此后30年中,被赋予新中国长子的地位,辛勤地劳动,默默地奉献,给予多,索取少,为国分忧,忍辱负重。上海以大约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全国1/6的财政收入,1/10的工业产值。上海全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2年是全国平均质的1.3倍,1978年跃升为全国平均值的2.4倍。上海国营商业调拨供应全国市场的日用工业品,成绩显赫,1950年代每年30亿元,60年代每年40亿元,70年代每年60亿元,80年代每年80亿元。上海财政的87%上缴中央,中央给上海的市政设施投资只抵上海财政上缴总额的1%。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上海在默默地承受市政建设、改造落后的苦难:住房极度紧张,交通极端拥挤,河水黑臭,空气污染。
其三、听话。这一时期上海由独立性较大的城市变成受中央严格控制的城市。1949年以前,特别是1943年以前,上海在中国的版图上,是非常奇特的城市。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直接管辖自不用说,即使在华界,由于特殊的政治格局,西方势力的存在,由于租界的影响,很多事由地方自行决定,也与中国其他城市很不相同。上海在1949年以前一度叫特别市,确实很特别;1949年以后叫直辖市,直接管辖,经济生产、财政税收、文化教育,都由中央控制,地方政府活动的空间很小。在此情况下,上海表现得特别听话,干部听话,群众听话,下级听上级,领导听中央。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感激共产党,当然听话。资产阶级怕挨批斗,不敢不听话。
其四、自傲。上海在1949年以前是人口流动率相当高的城市,大进大出,总体上是进大于出。1949年以后的最初几年,上海没有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从1951年至1954年,每年净迁入人口21万。自1955年起,中央政府对上海城市进行改造,动员部分工厂迁往内地,并疏散上海人口,当年从上海净迁出58.6万人。从1958年开始,上海实行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迁入。从此,上海人口迁出容易迁入难。外地人进入上海的闸门被关住,上海人成了固定的一群。这对于上海城市的活力,对上海经济、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先前,在上海的市场上,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在竞争,此后,则是这相对固定的几百万、上千万人的竞争。先前,很难分清谁是或不是上海人,此后,上海人的身份有了固定的含义。由于中央实行“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政策,全国支援上海煤、电、原材料、农产品,上海支援全国轻纺产品、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这对于催发上海人特殊的上海意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上海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傲。
与1949年以前相比,上海与世界联系减少,城市活力明显减弱,开拓性萎缩,保守性增大。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活力大增,走到全国改革开放前列。上海有些城市精神得到恢复,有些得到升华。
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概括
自从市领导提出培育上海城市精神以后,上海各界掀起研究、讨论城市精神的热潮,各方面人士积极献计献策,先后提供了近300种城市精神的表述方式。上海财经大学关于城市精神研究的课题组,将上海城市精神概括为:引领时代,海纳百川,崇尚科学,关爱人文5。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认为,上海应该树立的城市精神是:平等精神,契约精神,宽容精神,博爱精神,创新精神,共生精神6。上海海运学院教授刘泽雨认为,海洋精神应该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蕴,包括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争先创新的进取活力,肯冒风险的意志品质,同舟共济的团队理念,遵纪守法的规则意识7。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则将上海城市精神概括为以下20个字:开拓豁达,拼搏进取,融合亲近,高效高质,国家整体8。还可以找出许多,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表述各有特色,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本着“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我们将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概括为以下八点:
其一、海纳百川。
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度开放,气魄宏大,对外对内都开放,从近代以来,上海就以开放著称。二是移民社会,吸收八方移民,1949年以前,上海居民中85%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另有大量外国侨民,最多时有15万,涉及40个国家和地区。从1990年代以后,上海又放宽了移民的尺度。今后上海还应当是移民比例很高的城市。
海纳百川的结果是博采众长,文化融合。上海对国内各地文化、外国文化都勇于吸收,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上海文化。上海文化自有特点,但其最重要特点就是博采众长,拿来主义。京、昆、越、淮、评弹等各种地方戏,在上海都能自由发展,每一剧种又衍生出多种流派。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方面更是争奇斗艳,异采纷呈。
海纳百川包括吸收全世界进步文化。上海是吸收东方(日本)、西方文化最多的城市,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比较善于吸收。
“海纳百川”有个“海”字,用来概括上海城市精神,一语双关,可以将其借用为“上海”之“海”。
其二、敢为人先。
也就是创新精神。上海在古代、近代都是相当敢为人先的。明代徐光启勇于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交往,吸收西洋文明,甚至加入天主教,在当时是需要非凡勇气的。近代上海人敢为人先的地方难记其数。近代以来,上海一直在领导全国的创新潮流。近代上海在法制、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科学技术、文化市场建设等方面,都紧追世界潮流,在全国独步一时。上海敢于突破陈规旧俗,开风气之先。任伯年等人的以盈利为目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儿,周信芳等人的机关布景,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举动。建筑方面,开新的例子更多,石库门就是开新之作。近代上海企业家在开风气之先方面,非常突出。邓小平称上海为“领头羊”,说的就是说上海的创新精神。
其三、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强调的是持续创新,永不保守。尽管“与时俱进”现在已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到处是“与时俱进”,但是在全国所有大城市中,上海是“与时俱进”特征相当明显的城市。
近代以前,上海在整个中国文化格局中,绝大多数时间处于边缘地带,上海文化缺少保守的资本。这与北京、南京、广州、苏州等城市很不一样。不保守、持续创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