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伦理网络、国际经济伦理学会的创始人乔治·恩德勒博士作主讲
会上,首先由恩德勒教授做了题为“财富创造与经济伦理”的主题报告,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来阐述了他对于“财富创造”及其与经济伦理关系的理解。
从新角度来看待财富创造问题。恩德勒教授并没有把“创造财富”狭隘地理解为赚钱,他认为,要从全球角度来衡量“财富创造”,必须全面地从道德、宗教、文化角度来加以考虑。他援引《国富国穷》一书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指出富国之所以富,穷国之所以穷的原因以及全球化中赢家与输家的区别,又以全球金融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为背景,揭示了如下事实:现在经济学家和企业管理层虽然在谈财富创造的同时也常常引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但本质上还是在谈企业业务,即使有自己的价值观,却难以证明其合伦理性。这些都不是对“财富创造”的全面理解。
澄清财富概念。不同的语言中“财富”有不同的含义。恩德勒教授认为,财富本质上意味着私有财富与公共财富之和,是个复杂概念,涉及四种资本形态:物质性、自然性的资本,金融财富性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财富创造”不是聚敛和拥有财富,财富创造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并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另外,财富创造永远包含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概念。那么创造财富的动机和动力在哪里?恩德勒教授认为,既然国家财富是私有与公共财富之合,那么真正创造财富的动机,是既有利己性(追求私利),又有利他性(创新的精神、发现和服务他人的乐趣,维护国家的荣耀)。他着重强调,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生产、分配的功能往往合二为一。显然,恩德勒教授所理解的“财富创造”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
“财富”与经济伦理的碰撞。恩德勒教授指出,当我们用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来理解财富创造的时候,必须以伦理为其核心。现在有些观点认为赚钱之后单纯地搞一些慈善或者帮一小部分人,就能让创富过程获得了伦理,恩德勒教授对此并不赞同,他提出应该让创富过程本身贯穿着伦理,并从长远角度来关注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理念对经济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中观公司层面,经济伦理学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公司在追求盈利同时又追求环境和社会上的有利,并把这种对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追求纳入到经济盈利的过程当中。另外,如果财富是私有财富和公共财富之和,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恩德勒教授明确提出,如果一家公司不能有利于公共财富的增加,那么它的这一“创造财富”的行为实际上是不合伦理的,他还强调,公共财富创造本身并不妨碍或者瓦解人们创造私有财富的能力。
对于恩德勒教授的主题演讲,与会专家学者给予了热烈的回应,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问题和自己的观点。对于与会者的点评和提问,恩德勒教授表示感谢,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最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