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国际冲突

日期:2008/12/29|点击:85

    2008年,国际安全框架总体保持了稳定,但危机与动荡也仍然时有发生。俄格冲突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单极思维与多极化趋势不相适应。这一年,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积极进展,国际社会也为之作出了不懈努力。明年是否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令人期盼。
    
格俄之争  单极格局显颓势俄罗斯借机出牌
    
    问:今年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并炮击其首府茨欣瓦利市,俄军随后出兵增援驻扎在那里的俄维和部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6日宣布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遭到美、英、法等欧美国家以及北约、欧安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反对。格鲁吉亚随后与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并正式宣布退出独联体。格俄之争堪称今年国际冲突方面的突出事件。这一冲突有何起源及背景,各方对此反应如何?
    
    潘光(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格俄冲突是美国遏制俄罗斯政策的直接后果。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在战略上压缩俄罗斯的安全空间,在政治上打压俄罗斯,在经济上、尤其是能源方面挖俄罗斯的墙脚,这一切使俄罗斯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幻想彻底破灭。苏联解体后一段时间,俄罗斯因国力衰微而无力对此进行还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俄罗斯的总体实力大大增强,军事预算也直线上升,已有能力展开反击。
    
    面对美国和北约的步步紧逼,俄罗斯也在寻找反击的机会。在“8·8”事件之前,俄罗斯已有许多动作,如在中东问题上主动出击,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问俄罗斯等。“8·8”事件是格鲁吉亚送给俄罗斯的一张好“牌”,使俄罗斯终于有了反击美国和北约的好机会。
    
    在这次冲突中,俄罗斯表面上打击的是格鲁吉亚,但实质上矛头所指是美国和北约。这次事件表明,美攻俄退的局面已为俄美对攻的格局所取代,既标志着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大转折,也显示由处于困境的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进一步走向衰亡。
    
    尽管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冲突发生后的讲话充满冷战色彩,俄罗斯也通过承认两小“国”独立、在加里宁格勒部署导弹、派军舰到美国“后院”巡航等动作显示强硬姿态,但美俄不会像冷战时期的美苏那样进行全面对抗,更不会因此走向战争。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注重大国协调一面,会与俄保持对话。总体来看,俄美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合作,美俄关系近期发展趋势极有可能是进行一段时间的拉锯战,处于战略僵持状态。
    
    欧盟对俄格冲突的反应与美国不太一样。美国谴责俄罗斯是入侵者,但法国主导下的六点协议则回避了这一问题。欧盟内部各国对冲突的反应也不一致。
    
    德法等国在能源需求上受制于俄罗斯,同时法国总统萨科齐急于提升自身形象而出面斡旋。尽管美国向德国施加了强大压力,默克尔政府总体上只是“小声”谴责俄罗斯。同时,80%的德国人认为俄罗斯的反应是有道理的,支持德俄保持良好关系。英俄关系虽然不好,但英国首相布朗在国内处于弱势又陷入金融危机而无力出手。总体而言,俄欧关系虽受到冲击,但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未改变。
    
    问:中国在格俄之争问题上立场如何?这一事件的未来走向如何?
    
    潘光:中国对格俄冲突采取了稳妥而有原则的政策。
    
    1.虽然没有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为独立国家,但及时给予两地人道主义援助,并支持中国企业与两地开展贸易,或去那里投资,对俄罗斯在两地发挥作用给了适度支持。
    
    2.支持俄罗斯在外高加索地区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呼吁各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同时对西方的双重标准和冷战思维加以批评。
    
    3.继续与格鲁吉亚等外高加索国家保持正常关系,支持中国企业与格鲁吉亚进行贸易,在格鲁吉亚进行投资。
    
    4.支持俄罗斯在反对北约东扩,反对美国在波、捷部署反导系统,反对科索沃独立,反对西方冷战思维等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
    
    5.在俄格冲突问题上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以及观察员国的协调,特别是与中亚成员国加强磋商,采取比较一致的立场。同时,也注意与其他与我有友好关系的前苏联地区国家加强沟通、交流和协调,及时了解它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政策变化。
    
中东和谈  外部势力、内部派别均现政策调整  区域组织、地区国家介入力度增强

来源:节选自《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6日《国际冲突》一文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