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今年以来,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接连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请问这些恐怖袭击活动都有何背景?2008年,全球恐怖活动呈现哪些新的特点?
潘光(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接连发生重大恐怖袭击的根源在于:一些冲突热点、如克什米尔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印巴关系危机迭起;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和美国的狂轰滥炸导致平民伤亡使南亚各类矛盾激化;巴基斯坦国内乱局使宗教极端主义泛滥,并出现“外溢”效应;贫富鸿沟扩大造就大批“绝望的人群”,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孟买等地的恐怖袭击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高科技化趋势。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恐怖分子越来越多地使用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核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孟买恐怖袭击中,卫星定位系统和谷歌网上地图就帮了恐怖分子大忙。
二是松散化趋势。由于国际社会反恐斗争的强大压力,许多组织改变原有的“金字塔”式集中指挥模式,转而采取相对松散、化整为零、各自为战的运作方式。这种松散的活动模式不仅易于隐蔽,而且更容易发动突然袭击,还可以随时调整攻击的目标和发动攻击的时间,因而使反恐机构收集信息、掌握敌情、及时应对的难度也相应加大。
三是意识形态化趋势。许多恐怖集团以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蛊惑人心,发展人员。那些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极易受“圣战”理论的诱导走火入魔。基地组织、巴基斯坦“虔诚军”、中国的“东突”都宣传这一套“圣战”理论。2008年7月,乌鲁木齐警方捣毁了一个名为“圣战培训班”的恐怖组织。该组织通过秘密举办“圣战培训班”的方式发展成员,成员中包括5名妇女,互称“圣战姐妹”。
四是灵活多变趋势。“9·11”事件前后,国际恐怖集团往往以劫持飞机为手段,将军事和政治目标作为主要攻击对象。此后,各国对机场、政府机关、军事设施、交通枢纽等“硬目标”严加防范,国际恐怖团伙便将攻击目标转向难以防范的“软目标”,如宾馆、教堂、学校、医院、剧院、车站乃至居民住宅。这些地方不仅人口密集且群体防范意识较低,所以造成的破坏和伤亡更甚。孟买恐怖袭击就是一例。
五是年轻化趋势。在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恐怖组织发展年轻人要比在欧美发达国家容易得多,因为那里存在大量的“弱势”群体,其中那些因无业和赤贫而“绝望”的年轻人是最容易接受极端思想的,而大批无辜平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被杀害,往往是促使他们加入恐怖组织的直接原因。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近惊呼:新一代恐怖分子已形成“第三代圣战者”,成为全球反恐战争的大敌。
问:全球在打击恐怖活动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对策和合作?
潘光:面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这些新发展态势,国际社会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反恐。
首先是夯实国际反恐合作的法律基础。这里特别注重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处理好加强反恐机制权力与保护公众隐私方面的矛盾,二是协调地区或国际的法律、法规与各国国内法律、法规不一致之处。
其次是提高国际反恐合作的效率。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上提高这一合作的效率。
再次是提升国际反恐合作的装备和技术。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反恐装备成本大幅上升的问题。二是加强反恐队伍的培训,以应对反恐技术的难度日趋增加的局面。。
最后是深化国际反恐合作在综合治理方面的合作。通过“9·11”事件以来7年多的反恐斗争,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单凭军事手段无法根除恐怖主义,只有标本兼治,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综合治理,才能最终铲除恐怖主义这个毒瘤。目前,各国领导人都提出要重视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化”趋势,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宗教或民族挂钩,要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特别要重视帮助弱势群体。
来源:节选自《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9日A-35版《非传统安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