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增强法治文明的法理支撑

日期:2008/12/11|点击:13

    大陆与台湾人民盼望已久的两岸直航今天终于梦想成真。昨天,上海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在沪台资企业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两岸人心所向,发展大势所趋。
    
两岸直航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海良:
    两岸直航是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标志与关键。由于历史原因,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两岸无法直接通商、通航和通邮,造成了同胞之间长期的隔膜,交流交往障碍重重。即使是在两岸恢复交往的这20年里,往来也是历尽艰难而十分不便的,并且民间往来一直达不到双向均衡。由于两岸不能直航,两岸通商和通邮因没有载体而无法实现。所以,尽管多年来两岸经济关系大大加强,但因没有直接的空运和海运,造成商务活动不便、成本增加。同样,虽然多年来两岸之间也有邮政业务关系,两岸人民之间保持通讯联系,但快递业务和邮包业务因经第三地周转而严重受限,费时费钱。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严重阻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阻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自然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负面因素。
    两岸直航实现三通,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从两岸关系发展史看,它标志着一个隔膜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密切交往时代的开始;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看,它推动人民广泛交流,密切交往,感情融通,将奠定两岸和平的民意基础,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祖国统一进程看,它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两岸直航的实现,整体上会带来两岸经贸交流的大发展,各行各业都将受惠于它。当然,首先受惠的是两岸航空业、海运业、旅游业;其次是在大陆的台商台资企业;再就是相关产业和行业的企业,如金融服务业、咨询会展业、创意产业等。此外,还有助于两岸携手应对当前和未来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可以预期,两岸直航不仅有利于两岸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两岸共同市场的形成,造福于两岸人民和中华民族。
    
台湾从海上直航中获益更多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寿见敏:
    随着大陆的发展,在经济上与大陆进行有效的连接是发展台湾经济的重要路径。两岸海上直航,台湾得到的经济利益会远远大于大陆得到的利益。
    此次两岸海上直航,大陆开放了63个港口,台湾开放了11个港口,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是最全面完善的一次。
    自从1949年两岸中断海上航行后,最早的两岸海上运输起于80年代。1988年9月,台湾“昌宏海运公司”的“昌瑞”、“昌鑫”两艘探亲客船,从台湾基隆港经日本冲绳岛的那霸到上海,共运行约12航次,运送台胞约1880人次,终因绕道亏损,两艘客船运营三个月后,于12月3日被迫宣布停航。
    后来在福建沿海,两岸海上的交流逐渐增多,“小三通”就是在福建省范围进行的。但因为台湾对大陆进口货物种类和数量的限制,使两岸贸易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同时也给两岸航运造成了损失。一方面是因为船只绕道抬高了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两岸贸易不平衡造成了单向运输成本的提高。两岸间绕道所增加的航运成本约占整个航运成本的1/3左右,大大减少了两岸货物贸易带来的利润,而单向运输则意味着大多数的货船要空船回程,无谓耗费显然更大。
    两岸海上直航,将给货主和船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它不仅可以缩短通航的距离和时间,而且还能够以规模化的方式来经营两岸的海上运输事业,使运输成本大大下降,利润空间大大扩展。
    两岸海上直航,将带动亚太地区整个海上运输格局的变化。像高雄港,本来就是亚太地区很有影响的中转性港口,由于两岸不能直航,大大削弱了高雄港在亚太地区的竞争能力,由此也使其逐渐落后于其它港口。两岸直航后,高雄港的重新崛起指日可待。
    
大陆台商对两岸直航盼望已久
    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笑炎:
    今天开始的两岸直航令人格外振奋。连战来大陆时曾说,从海峡那边到这边,他走了60年,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他的话说,两岸直航走了20年。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时刻。
    对于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来说,这么多年的间接通航,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还造成了很多困扰。我往返两岸十多次,过去到台湾,如果一早从上海出发,因为要在香港转机,考虑到航班衔接,飞机可能晚点等,就要在时间上留下充分余地,到达台湾已经是傍晚了。直航以后,往来只要90分钟,其现实意义对于大陆台商来说,可以用“转折性”、“革命性”来概括。
    直航之后,台商投资经营模式的选择空间会大大增加。比如,母公司可以仍旧设在台湾,在上海经营没有任何困难。参加一个董事会议,早上来,下午就可以回去。就台商个体而言,他们的选择也多了,以前必须要在上海买房子,甚至把家人都接到上海,现在他们可以继续在台北置房,周中在大陆工作,周末回台湾。如果今后建立了货币结算平台,那么资金的问题也解决了。
    一个和平稳定的局势是所有人的期望。两岸直航将促使两岸经济关系、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直接的结果就是台湾海峡和平稳定局面的巩固。  本报实习生  钱蓓  本报记者  朱斌
    
■背景链接  两岸包机历程回顾
    ●两岸客运包机始于2003年的台商春节包机,由于当时陈水扁当局的限制,首次两岸春节包机必须中停港澳,且只允许台湾航空业者单飞和单向载客,大陆航点仅上海一地。当年1月26日下午,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包机自1949年后首次循正常途径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次年,由于陈水扁当局仍坚持不合理限制,春节包机未能实施。
    ●2005年,两岸航空公司共同参与了第二次春节包机飞行,航班实现“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途中只需绕经香港飞行情报区,大陆航点新增北京、广州。1月29日上午,上海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举行首航仪式,这是自1949年后大陆客机首次循正常途径飞往台湾。
    ●2006年,春节包机搭乘对象由台商及眷属扩大至所有持合法有效证件往返两岸的台湾居民,大陆航点新增厦门。
    ●2006年上半年,海峡两岸航空运输交流委员会与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达成共识并作出框架性安排,将春节包机扩大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并开设了货运包机、人道主义包机。截至2006年底,上海是大陆唯一成功启动春节包机、货运包机、人道主义包机和节日包机的城市。
    ●2008年6月13日,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同年11月4日,陈云林与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标志着在1979年1月1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两岸直接通航即将实现。
    ●今天,两岸民航正式直航。

来源:《文汇报》2008年12月15日第5版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