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长江三角洲苏浙沪两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又创新高,达到5.6374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2008年度长三角2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首次排出“座次”:排名前五位依次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这是记者昨天从承担《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项目的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获悉的。
新出炉的《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第一次将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念扩大到苏浙沪两省一市全境,突破了原来的“15+1”范围。新的长三角2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动态展示了长三角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特点。2007年长三角“15+1”核心区域城市,继续保持了稳定、高质、较快发展的态势。该区域城市经济总量继续占据长三角的主导核心地位。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860.44亿元,占长三角区域总量的83%;增幅达到18.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而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也在不断提高,16城市现代服务业比重为42.5%,高于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25个城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中,除舟山位于25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4位外,其余的15个城市均排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前19名。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质量分析,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的绝对优势指标和相对优势指标,分别达到了63项和69项,占据了绝对优势,显示出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高质量的内涵型发展模式。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告诉记者,该报告显示,沿海、沿高速公路正在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的重要发展主轴。目前,外资及国内外产业的资金和技术逐步倾向于具有区位优势、成本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环境优良、承接资金技术能力强等综合条件成熟的区域,长三角沿海、沿沪宁线和沿杭甬线这三大轴线成为资源流动的首选。在此情况下,沿海、沿江、沿高速城市将持续高速发展。
报告显示:苏州和无锡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1911元和83923元,超过了上海的66367元,高居长三角区域前两位。长三角港口群的北翼之一南通,凭借与上海隔江相望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不断提速,2007年GDP增速达到20%。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凭借港口优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2007年宁波港共实现货物吞吐量3.45亿吨,比上年增长11.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5.0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32.3%,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吞吐量居大陆港口第四位。苏州、杭州、宁波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33.02亿美元、28.01亿美元、25.05亿美元,分列地级市前三位。
来源:《文汇报》2008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