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大潮已经涌动了近30年。随着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式”流动比例不断上升,随同父母一起迁移的流动人口子女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无锡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达15万,加上已就业的可能更多。无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日前进行的一项“2007年无锡市流动人口子女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显示,该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很可能长期在无锡居住生活下去,成为无锡现在和将来的劳动力。他们的素质客观上关系着无锡市今后的劳动力素质,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关系着无锡市未来的社会和谐稳定。
A 年龄越小越易融入社会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表现为六大特征。
父母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居住类型以租赁为主且多与本地居民混居。他们的父母来无锡时间比较长,平均达8年以上,一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家庭在现居住地平均居住时间超过5年,而且打算继续居住下去。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无力购买自有住房而选择租赁房屋,超过60%的被调查家庭居住在本地人口比例达50%以上的社区。
学龄儿童中90%以上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但已就业流动人口子女的工作环境中本地人比例较低。多年来,无锡市始终坚持“属地管理、一视同仁,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无锡市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90%左右。在公办学校里,无论是学习费用、学习进度还是师生关系,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同学没有明显差异。相比较而言,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劳动力在行业和职业类型上更多地表现为互补的关系,流动人口子女就业环境中本地人比例较低。
学龄儿童已建立起包括本地朋友在内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就业群体的人际圈仍有局限。能否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判断社会融入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子女普遍具有结交本地朋友的愿望,学龄儿童的愿望更加强烈,而且已经建立起包括本地朋友在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就业群体无论在愿望还是实践方面都有所欠缺,他们的人际圈仍局限在同乡或者其他地区的流动人口中间。显然,被调查人群社会关系开放度与包容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的首位提供者仍是亲属,但年龄越小,本地朋友的重要性越强。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与家乡的联系很少,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联系,而他们的社会关系也逐渐整体或者大部分迁移至城市,这种社会关系的整体迁移一方面增强了他们对新环境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他们发展新的社会关系。调查显示,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的首位提供者仍是亲属和同乡,但学龄儿童对本地朋友的依赖要远高于已经就业的人群。这一特征与学龄儿童具有更多本地朋友的特征相呼应。正是由于学龄儿童社会关系网络中本地朋友的比例较高,所以他们对本地朋友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
对自己的表现多为肯定,也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自我期望较高但没有对未来的明确规划。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子女的自信心比较高,对自己的表现多为肯定,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虽然在学龄儿童中的确存在学习成绩普遍一般的现象,但他们能够在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性。在学龄儿童中,3/4以上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本科及以上的教育程度,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期望与其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高度一致,但他们的自我期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对未来也逐渐表现出不确定。在就业人群中,对未来的迷茫表现更为明显。这说明,流动人口子女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达到融入城市的目的,但如何做却并不清楚,特别是已经就业的人群,整体上缺乏对未来的规划。
留居无锡意愿较为强烈,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子女对乡土社会的情感较为淡漠,很多人不愿意再回到户籍所在地,希望在无锡定居,融入城市生活。这一留居意愿在低年龄层次最为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调查还显示,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的程度总体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与已经就业的人群相比,学龄儿童的社会融入程度更高、效果更好,呈现出年龄越小,融入度越高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龄儿童接触社会少,生活环境相对单纯,本地居民对孩子的接纳度高;二是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判断还不准确。这种情况说明,流动人口子女在成长和成熟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障碍和问题。
B 初中毕业后出路是难题
目前,无锡市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方面,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例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向各公办学校下达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计划任务,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不得拒收,不得歧视;将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毕业生纳入全市初中招生计划,一律安排升入对口公办初中,以确保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时,充分考虑农民工子女日益增多的因素,适当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对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为特困农民工子女减免杂费、书本费等等。但是总体而言,无锡市在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
举例来说,教育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衡,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很大,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很紧张,而二代移民的加入造成了这些优质资源更加紧张,但对一般或者较差的公办学校而言,生源不足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此外,无锡市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仍是难题。被调查学龄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中,升学问题排在前列。相对而言,省内流动的情况稍好,跨省流动的问题更为突出。
由于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与他们的父辈一样,都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享有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对已经就业的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如此。这不仅是市民权利的缺失问题,更重要的是缺少融入本地社会的渠道。青年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程度不如学龄儿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社交圈子局限在同乡层面上,而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与本地人交往。
C 多项举措助其融入无锡
目前,我市正多渠道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质量。在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解决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的可能性。具体设想包括:增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规模和招生范围,做好企事业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供需衔接,大力提倡订单式培养,增强流动人口子女就业竞争力;开放民办高中,特别是向江苏省内的其他地区开放,进入这些高中就读的学生可以学习全国统考教材,以便其回原籍参加高考;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应考公办示范性高中,以激励更多的流动人口子女看到希望、发奋学习,增强无锡市对这一群体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对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则将多渠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根据无锡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结构的需求,利用职校资源,发挥企事业、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实行培训费用减免等优惠措施。
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加速流动人口子女融入的重要措施之一。无锡正在探索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以及周边人口主要输出省份的协作,采取培养对接等措施,变被动接纳为定向、定量、定质的引进。同时规范用工制度,逐步缩小来锡人员与无锡市民在收入待遇、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差距,研究、完善相关的外来人口保险政策,并探讨与本地职工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可行性。根据来锡人员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让他们享有无锡市的社会保障待遇。
帮助流动人口拓展社会交往渠道也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有研究表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享有程度直接影响流动人口与本地社会的距离,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入。专家建议无锡把提供更多流动人口能够负担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促进其社会融合的重要抓手,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让流动人口真正参与到城市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中去。学校将更多增加无锡市风土人情、文化生活方面的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手拉手”交朋友活动,促进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融合。社区将多向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开放阅览室、电脑室、游戏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切实做到与本地居民的同服务、同管理,切实使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融入社区,实现新老市民的和谐相处。
来源:《无锡商报》/新浪网2008年12月8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