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解读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的“快重准实”

日期:2008/11/14|点击:2

 今天,国际金融峰会将在华盛顿举行。这次会议将会谈点啥?又会给处于金融危机下的世界带来什么?

   

    议题有哪些   

    对目前的状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就联手救市进行讨论等等自然会是首脑们讨论的话题,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也将被提上议程。

    其实,人们从峰会前短短十几天来全球几大国际组织的动作中,已能看出些端倪。117,欧盟国家领导人绘出了欧盟关于金融体系改革的“蓝图”,要求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同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开会要求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使其能反映世界经济的变化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189日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更被视为是华盛顿峰会前的“热身”,与会各国同意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为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机构中的投票权打开缺口。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说:“华盛顿峰会可能会谈及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问题,此外,‘金砖四国’也会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具体而言,这次金融峰会可能就是否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体系、是否要建立全球性的对话机制,以及对未来汇率、资本流动的监管,欧美的货币政策的负效应等进行探讨。”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说:“届时,欧盟与发展中国家将更希望看到美国政府修改其松弛的货币纪律。要求美国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不能以国内某些利益集团的意愿来肆意发行货币;不要轻易通过美元贬值来转移金融危机;改变原有的‘寅吃卯粮’的财政制度,避免过度的赤字财政。”

   

    博弈将继续   

    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包括欧盟、美国、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世界金融体系的诉求并不一致。

    美欧间的分歧显而易见。一些欧洲国家呼吁改革目前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它们要重塑权力格局以便“分权”,而美国的主要目标在于应对眼下的危机;与此同时,欧洲主张强化对市场的监督与管制,而美国则仍固守“自由市场主义”。

    黄仁伟:“美元本位意味着铸币权,这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同时,资本的自由流动对美国有利,可用来打击其竞争对手,因此美国认为国内监管系统可以改革,但不是如欧洲说的那样建立一个世界层面的监管体系。”

    即便在欧洲内部,意见也不统一。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是主张加强金融监管的主导力量之一,而英国则担心过度监管会限制自由市场机制,从而制约经济活力。“此外,德国也不完全站在法国一边,而欧洲众小国不但是以美元为主,在政治上也要依靠美国。”黄仁伟说。

    与此同时,南北鸿沟也依然存在。在日前的G20财长会上,最大的问题是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新兴国家希望赢得与自身地位相称的更合理、也更大的发言权,而发达国家则希望保住既得利益。

   

    期望别太高

    可以预料,在即将召开的峰会上,为避免市场恐慌,各国将会继续宣誓合作的决心,并可能采取一些稳定市场的举动,但由于立场的分歧,幕后的争吵肯定不少。

    一个事实是,由美国、欧盟和中俄等新兴大国构成的多极格局正逐渐清晰化。它表明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与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至少存在三个显著区别:其一,美国的主导权在衰弱;其二,欧洲希望摆脱追随美国的时代,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独立的声音;其三,新兴大国正在迅速崛起,并要求获得公平的对待。但是分析人士普遍指出,不可能指望15日的峰会能像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那样,搞出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定程度上,改革的进展将取决于美国的意愿。黄仁伟表示,“有关改革问题,主要在于美国的态度,但目前美国认为现有的体系并没有出现问题,不用改。目前世界体系变化体现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和平的转型’,特点就是渐进的,何况,美国还未丧失其霸权地位。”

    连平也说:“这次峰会可能在制度上会有所改变,IMF的权力分配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变化,比如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可能会上升。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美欧会轻易放弃权力。与此同时,市场形成的以美元为主的格局目前不会改变,还没有哪种货币有能力取代美元的地位。”

    华民更倾向于在坚持目前的“货币本位制”下进行必要的改良,使之能更符合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改良的关键是提出一种制度来约束美元的超量供应,使美国承担起维护世界金融稳定的责任。如果世界各国能够联合起来,达成一种协调机制使美国遵守货币纪律,那么这可能是这次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了。”

    事实上,G20财长会并未就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给出具体措施,也已经折射出改革的难处。

 

《解放日报》 (20081115 0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