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扩大内需而推出的十项措施犹如一剂强心剂。昨天,沪深股市放量大涨,沪综指更是上涨7.27%。对此,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措施将不仅在短期内刺激国内投资,更将在长时间内有利于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这一切的最终受益者则是普通百姓。
助实体经济抵御危机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权衡研究员指出,十项措施出台的背景,是金融海啸引发的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并开始从虚拟层面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若其受到侵害,将对税收、就业等各方面造成较大压力。
十项措施出台时,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夕。天治基金认为,由于该会议将就应对全球金融海啸、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国务院在此时先提出十项措施来保证经济增长,反映出目前经济下滑势头比较厉害。业界认为,十项措施当中有相当部分还需要接下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和部署。
关键是激活投资欲望
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家严法善分析,目前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增幅受阻。为了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国家必然会促进投资和消费,最终扩大内需。
同时,与深受金融危机泥沼的国家不同,我国也有扩大内需的基础。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勘指出,“国内并不缺钱,而是缺乏鼓励投资的必要措施。”他告诉记者,1—9月央行存款金额已超过45万亿元,国家财政和外汇储备也处在建国以来最充裕的阶段。“从这点上来说,十项措施好比一剂强心剂,激活了大家的投资欲望。”他说。
放宽货币政策提升内需
“这是世界金融风暴爆发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从宽力度最大的一次调整。”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贺瑛指出,在十项措施启动内需的同时,货币政策也在10多年来首次由“稳健”转为“宽松”。
贺瑛指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将带动整体经济从下行通道中走出来,还表明中国正在采取得力措施阻止国际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她表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给实体经济创造一个相对积极的货币环境,对提升内需、促进投资将有直接影响。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将消化当前过剩的企业产能,而投资的乘数效应将对经济起到“托底”作用,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比去年增长26%,这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国家同时宣布,到2010年,政府的总投资额将达到4万亿元。对此,汇丰晋信粗略估算,这大约会对2009年的GDP造成1.8个百分点左右的拉动。这不仅将为经济下滑提供一定的缓冲,也对于基础原材料行业的产能过剩消化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慧勇则预测,明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8%以上。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