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世博会将推动上海建“无线城市”

日期:2008/11/07|点击:13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了全球,并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的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目前,这种影响已经传导到中国。这场风浪,究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外贸形势变了,我们如何在拉动内需和投资这另外两驾马车上有所作为?昨天,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上,沪上经济学家纷纷为伴随金融危机爆发而浮出水面的经济症结把脉开方。

   

    风浪凶猛冲击中国实体经济   

    与会专家无一例外地同意,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刘誯松认为,金融危机已经告一段落,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才刚开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宪判断,相对于此前的几次,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时间会比较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较大。因为此次危机是在全球长期存在结构性问题的背景下爆发的。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丁剑平则对未来作出预判,美国房价最高的时候是2006,按照次贷效应滞后3年显现来算,明年可能还有一波很大的风浪,美国尚未爆发的问题中,潜在的危机还有很多,中国在美国的各种形式的资产,都会受到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干春晖认为,这场金融危机至少从几方面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冲击,一是直接减少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的渠道和数量。二是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收入增长预期以及消费信心,使得对实体经济产品需求有实质性下降。而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出口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在带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长期以来出口是一支重要力量,金融危机使全球需求下降,从而对我国的出口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尤其提醒,刚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的奥巴马,很可能倾向于采取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注意政策,这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进一步影响。

    丁剑平也提到了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他指出,此次危机发生后,传统的出口市场都呈现需求下降,今后,我国要寻找其他有支付能力的市场,而且出口一定要适当分散。丁剑平表示,令他担心的不是人民币升值,而是贬值。因为如果一个国家货币贬值,往往会引起对外贸易逆差,贬值还会导致资金外逃。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赵晓雷也看到了出口方面的危险,中国的出口市场中,美国占到20%,欧洲占25%,日本占22%,这三大经济体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势必大幅度影响中国出口。他指出,中国应该警惕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要求,改变依赖于出口的结构,提高国内消费的比例。

   

    当务之急是拉动内需    

    直面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掀起的大风大浪,几乎所有参与圆桌会议的学者都要拉动内需。

    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指出,当前美国对于金融危机的解读,有几种不同的视角。最狭窄的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金融衍生品发展过快产生的问题,因此治理方法主要针对虚拟市场。而第二种视角认为,危机出现是因为虚拟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容量,杠杆效应过大,因此要拉动实体经济,使之与虚拟市场匹配,而为了刺激国内的实体经济,就可能抵制中国对其出口。还有一种视角,认为金融领域爆发出的危机背后,美国实体经济本身就有问题,这样就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这也势必影响到美国对中国产品消费的变化。由此看来,无论是持哪一种视角来看待金融危机,有一点可以肯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美出口市场必然受到影响,中国必须改变发展模式。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表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由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对我国的出口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虽然9月份出口增速仍很强劲,但估计第四季度出口就会出现放慢。从他的调查来看,明年外贸在今年基础上可能会下降20%30%,这对整个经济、就业和投资的影响都会较大。而同时,由于全球经济萎缩,国外厂商放慢了到中国投资的步子,特别是资金链比较紧张,制约了他们对外投资的能力。

    复旦大学教授陆铭认为,要刺激内需,期待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他分析,当前之所以上海乃至全国的服务业消费一直难以全面启动,是因为“有钱人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人没有钱”。而服务业消费不同于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它的特征是在本地消费,且只有收入达到一定高度时才会去消费,而且消费服务业产品需要花时间。

    陆铭同时指出,中国和美国之间,一直是中国在生产和储蓄,美国在消费和借贷。为什么中国人要存这么多钱?一是为了养老,二是为了住房,三是为了教育。这些方面的顾虑,使人们的消费需求难以释放。由此看来,只有增加在这些社会公共领域的投资,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把人们的钱解放出来,用于消费。

    同济大学教授胡景北也认为,当前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工程的投资,以此保障民生,拉动内需。

   

    投资要有保有压   

    从昨天的圆桌会议来看,还有一个观点,已经在上海的经济学界得到普遍认同。那就是,通胀已经走远,接下来很可能要迎来漫长的通缩时代。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石良平认为,前一段时间当人们还在担心通胀压力时,其实那已经是通胀的假象。当前不应再担心通胀卷土重来,而应放开手脚应对通缩。他指出,近期一些经济刺激政策例如降息之所以还没有看到显著效果,是因为还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只有大幅度地降息,包括下调准备金率,才能引起反应。

    然而,治理通缩是否意味着要全面拉开战线,大举拉动投资?专家们的看法不一。

    丁剑平认为,中国要转向内需拉动,需要一个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拉动企业的需求,而不是个人消费需求。他援引日本经济在2005年、2006年出现的一次复苏指出,当时靠的就是日本在海外的企业回国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完全依靠个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现在的力量还很有限。

    同济大学教授胡景北认为,企业倒闭的案例要作个案研究,不能一看到倒闭,就认为是前期过于严厉的政策所致。

    但更多的学者则对企业的消费,也就是投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权衡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和此后引发的经济衰退带来的反思之一,就是虚拟经济不能和实体经济拉开太远的距离。美国的实体经济近年来发展缓慢,而虚拟经济则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泡沫。如果说这是一种“虚胖”,那么我国就是一种“实胖”,就是说我国虚拟经济的部分发育还很弱,而实体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有些领域产能甚至已经过剩。

    不难理解,中国要解决“实胖”的问题,不能为了刺激经济而盲目加快投资,特别是在一些产能已经过剩的领域继续投资,这将成为今后长远发展的一大负累。陈宪指出,当前刺激实体经济的难处,就在于一定要找到合适的领域,来刺激投资需求。这方面要吸取以往的教训,决不能盲目投资。从中长期来看,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诸大建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说,有保有压很重要。他担心,当前为了刺激经济,对国家的政策主旨解读不够充分,把“保增长”视为主要,而同时忽视了“转结构”。无独有偶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