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成素梅《在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

日期:2008/11/06|点击:9

序言:

技术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人猿相揖的年代,比哲学的历史还要悠久,与技术相比,科学很晚才从哲学中逐渐地分离出来。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方面,科学与技术已经内在地相互纠缠在一起,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人们甚至创造出“technoscience”和“sociotechnical networks”这两个术语来表达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程度。我们已经远离了作为师徒关系的技术传播和作为纯粹求真的科学探索的小科学时代,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与社会、经济、教育、政治、法律甚至文化内在地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我们人类越来越生活在由科学技术营造的环境之中,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视、电话、汽车、冰箱、计算机、因特网,还有各种医疗器械、飞机、宇宙飞船、星际导航,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科学技术不仅营造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引导、创造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因素越来越复杂这样一种背景下,对科学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哲学反思便成为一种时代的要求。
“科学技术哲学”这个概念本身至少隐含或预设了两个基本前提:其一,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提高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导性的支柱力量;其二,科学技术哲学的问题是关于科学与技术的问题(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而不是科学与技术之中的问题(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或者说,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哲学问题是元科学与元技术的问题,而不是科学的问题或技术的问题。科学技术哲学所研究的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普遍性问题,不可能通过经验科学或技术发明得以解决,即不能通过科学与技术本身来回答。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够实质性地有助于科学家或工程师解决他们工作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而在于通过这种研究一方面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运用和发展科学与技术,另一方面根据当代科学与技术的新特征对传统的哲学范畴作出新的阐述。科学家与工程师当然有可能成为科学哲学家和技术哲学家,关键在于,当人们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时,他们通常不是在研究科学技术本身,而且,20世纪的绝大多数科学哲学家或技术哲学家,尽管有可能具备相当深厚的科学背景或扎实的技术技能,但是,他们都不是职业的科学家或工程师。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能够明确地认为,“科学技术哲学”不是科学或技术的一个分支,而是属于哲学,并与哲学的其他领域相互交叉,比如,像认识论、形而上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人类的生存本性等等。
科学技术哲学所遇到的哲学问题,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科学前沿和当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包括像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提出的问题,后者提出的哲学问题完全不同于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中所遇到的哲学问题。因此,科学技术哲学的问题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其基本宗旨主要是,在有重点地突出科学技术哲学的哲学性的前提下,加强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应用性研究。科学史、技术史以及哲学史虽然属于专门的学科领域,已经超越了科学技术哲学的范围,但是,它们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舍此就会使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虽然目前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但是,它们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舍此就会失去科学技术哲学的灵魂与学科性质;社会科学哲学作为对传统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一种补充,是对科学技术社会化的结构与制度等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舍此就体现不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性特征;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应用性研究,舍此就无法揭示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研究在多大程度上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不同分支以及各门史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应用研究在多大程度上与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以及决策等研究相互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实践问题,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所以,在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努力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多样性与深刻性兼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原则。
基于这种理解,本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可大致划为下列四个主题:其一,科学哲学部分,共有七篇文章。《走向语境论的科学哲学》一文通过对传统科学哲学面临的困境的剖析,阐述了语境论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进步的语境生成模式;《从测量解释理论到测量哲学的兴起》一文立足对经典测量的客观值解释理论及其哲学基础、量子测量的整体性解释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考察,揭示了重视测量哲学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科学哲学命题做出新的论证;《量子非定域性概念的内涵与意义》一文从考察贝尔定理的基本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定域性概念,以及爱因斯坦本人对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的论证入手,结合阿哈拉诺夫—玻姆效应(简称AB效应)的产生与发展背景,系统地揭示了非定域性概念的内涵与意义;《量子测量的相对态解释及其理解》一文系统地考察了量子测量的相对态解释语境,阐述了解读相对态解释的两种意义语境——多世界解释与多心解释——的主要观点;《试论社会科学的哲学本质》一文对社会科学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对早期谢林哲学的超越看黑格尔的“精神”概念——基于〈精神现象学〉的分析》一文从精神现象学的视角,阐述了黑格尔的精神概念如何超越了早期谢林哲学的核心概念“理智直观”;《提倡科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主义》一文对“科学”与“科学主义”的概念进行了辨析。
其二,技术哲学部分,收录了五篇文章。《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一文重点探索了技术时代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之间的本质关联;《论经验视阈下的技术预见能力》一文通过对技术预见和技术预见能力的概念分析,揭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技术预见能力对技术预见活动的开展,以及提高技术预见活动的可信度、准确度和执行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哲学视阈中的技术》一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论述了技术形态的历史变迁特征和文化差异性;《技术哲学中的技术伦理是否可能?——以亚里士多德活动论技术观为视角》一文着重讨论了活动论、工具论、实体论和批判理论四种技术定义模式下引出伦理问题的可能性,否证了技术伦理从技术哲学中获得学科合理性的可能;《工程的哲学之维》一文论证工程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性,对工程的哲学反思必须追问其社会性的哲学源流,以及人的规定是工程的哲学起点等观点。
其三,科学、技术与文化部分,收录了七篇论文。《语境中的科学——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文通过对理性主义科学观与非理性主义科学观的思维方式的剖析,运用语境分析方法,论证了把客观性与真理当作是一个程度概念,而不是一个关系属性的思维方式,并立足于这种思维方式的逆转,提供两种文化有可能真正走向融合的一个平台;《科学与人——从文化的观点看》一文从科学的人文基础和对人的科学反思,科学的文化本性和人的文化本质,社会学知识的社会取径和科学知识的社会向度,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与人的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了科学与人在文化层面的深刻关联;《韦伯的合理化理论的逻辑进路》一文基于对韦伯关于新教伦理在西方社会的合理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剖析,阐述了这种合理化的基础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合理化”的观点;《西方思想史上的知识理性历程》一文旨在梳理西方思想史上知识理性发展的脉络,揭示其起源和发展的轨迹,表明了知识理性如何走上西方思想文化上独尊的地位,这种地位又如何被省思和挑战,以及知识理性如何走向同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幻小说的伦理解读》一文通过对科幻小说中呈现出的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人文、社会层面的反思,提出了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解读科幻小说是关注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观的论点; 《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一文以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从哲学和文化层面区分了五种形态的科学与技术,并阐明了其分期、特征和发展模式;《晚期资本主义民主技术化的内在理路》一文揭示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领域中技术及其规则渗透到传统的资本主义民主体系内,技术规则主导甚至同化了民主运行机制,资产阶级民主愈来愈呈现出技术化的特征。
其四,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收录了七篇文章。《“创新”和“发明”的哲学分野——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说起》一文指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是创新理论,而不是“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与技术生产、发明等无内在关联,这种区分的哲学基础在于人类交往活动和制作活动的区别;《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一文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解析,阐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李约瑟难题”式的历史命运的观点;《论减灾与社会和谐发展》一文认为,改变传统人文思维方式,进行制度创新,诱导生存与发展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改进生存与发展规则,是中国减少人为自然灾害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能否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论创新型社会的入轨进程——从美国早期社会转型的完成看》一文基于对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考察,揭示创新型社会的形成需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社会价值观的支持以及规制的支撑的内在本质;《信息共享理念的STS考察——以黑客们的价值观为例》一文阐述了从信息共享的黑客文化的产生和演变与计算机技术从实验室中产生并应用于社会是同步的,黑客文化本质上是由计算机技术导致的社会信息化过程在价值观上的一种展现;《公共领域的民主原则——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初探》一文认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聚焦于公共领域的第三种历史形态——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这是一种以论辩和批判为核心的话语民主,公共性原则是公共领域民主要素的集中体现;《R&D全球化战略解析》一文揭示了R&D全球战略是发达国家和实力雄厚的公司手中的常青藤,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的观点,认为只有改进本国R&D运行机制与人才机制,实行自主创新才是应对R&D战略全球化的根本路径。

本书目录

序言/成素梅/1

科学哲学

走向语境论的科学哲学/成素梅/3

从测量解释理论到测量哲学的兴起/成素梅/16

量子非定域性概念的内涵与意义/成素梅/24

量子测量的相对态解释及其理解/成素梅/37

试论社会科学的哲学本质/周昌忠/58

从对早期谢林哲学的超越看黑格尔的“精神”概念

??基于《精神现象学》的分析/计海庆/69

提倡科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主义/赵克/82

技术哲学

知识文明和创新意识/周昌忠/93

论经验视阈下的技术预见能力/赵克/102

文化哲学视阈中的技术/郑晓松/119

技术哲学中的技术伦理是否可能?

??以亚里士多德活动论技术观为视角/计海庆/127

工程的哲学之维/郑晓松/141

科学、技术与文化

语境中的科学

??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素梅/151

科学与人

??从文化的观点看/周昌忠/161

韦伯的合理化理论的逻辑进路/郑晓松/169

西方思想史上的知识理性历程/周昌忠/176

科幻小说的伦理解读/计海庆/187

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

??从哲学和文化的观点看/周昌忠/194

晚期资本主义民主技术化的内在理路/郑晓松/205

科学、技术与社会

“创新”和“发明”的哲学分野

??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说起/计海庆/215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郑晓松/223

论减灾与社会和谐发展/赵克/234

论创新型社会的入轨进程

??从美国早期社会转型的完成看/赵克/241

信息共享理念的STS考察

??以黑客们的价值观为例/计海庆/260

公共领域的民主原则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初探/郑晓松/270

R&D全球化战略解析/赵克/279

后记/成素梅/293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