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中国要不要存款保险制度

日期:2008/10/21|点击:2

  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全球市场风声鹤唳,昨天沪上分别举行了由上海社科院主办的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以及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主办的全球金融危机与上海房地产金融安全高级研讨会,热点话题离不开金融危机。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围绕金融危机的走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发表真知灼见。
    
    徐明棋:危机见底要到明年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教授指出,美国金融危机将经历较长时间的消化期,危机尚未见底。目前美国陷入财务困境的金融机构有600多家,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无法通过自救和市场途径解决困难而走向破产,美国政府现有的救市资金根本无法全部解救它们。
    徐明棋认为,近期看,美国金融体系仍将面临金融机构不断倒逼的冲击,美国金融市场将经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低迷和调整。从目前的走势看,引发危机的基本经济因素——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还在持续,资产支持类的金融产品价格仍然走低,加上很多财务出问题的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股票的价格也大幅下跌,美国金融市场的下行通道仍比较长。
    徐明棋预测,美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逐渐消化房地产市场收缩的不利影响,房价也只有到那时才会止跌回升。只有到明年第三季度后,美国金融市场才有望走出低迷状态。
    
    张幼文:中国“该抄什么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幼文研究员指出,对于中国来说,面对此次金融风暴,虽然难以独善其身,但也未尝不是蕴含着一些机会,例如对于中国制造业,就是一个特殊的时机。
    美国金融危机拖累了实体经济,美国的制造企业现在也面临严重困难。钢铁、汽车、机器制造等产业,向来对银行融资依赖性较大,一些知名的大企业,例如通用电气等,也难逃金融危机的波及。
    有些人认为,遭遇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市场,是个“抄底”的好时机,买股票、收购金融机构都机不可失,但张幼文坚持认为,中国应该做的不是金融领域的收购,而是实施制造业的“走出去”战略,借机将先进的制造业企业或技术收入麾下,延伸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正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恰当时机。
    
    赵晓雷:房地产金融何去何从
    
    上海财大财经研究所所长赵晓雷教授指出,美国次贷问题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此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对房地产金融创新持慎重、稳重的态度;但是,也不应因噎废食、裹足不前,毕竟,次贷让美国低收入阶层有机会圆住房梦。
    房地产业与金融的高相关性既有正面的产业支持效应,也有负面的风险连锁效应。赵教授详细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传导的过程后,给出了上海房地产金融处在安全区间的“定心丸”。
    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投资中间接融资一般都控制在25%以内,直接融资占75%左右,美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15%左右为银行贷款,15%左右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70%左右是企业自有资金。上海商品房开发投资,间接融资比例偏高,平均达到25%左右。上海商品房购买(主要为个人住房购买)贷款依存度处于偏低水平。社会上一般观念是“30%首付,70%按揭”,实际情况是贷款依存度在30%上下,大量的商品房购买是一次性付款。根据国外经验,这样一种支付结构说明商品房购买是自住自用型为主。而且,根据《巴塞尔协议》相关规定比较,住房消费贷款的风险权重是50%,为其他大多数金融资产风险权重的一半,属低风险优质资产。
    根据国际经验,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不良贷款率一般在3%左右。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要求,总的信贷不良贷款率也不能超过5%。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上海房地产信贷不良贷款率除2007年是1.01%,其他年度均在1%以下,处在安全区间。
    研究表明,上海房地产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房地产信贷总不良贷款率就增加0.178个百分点。赵晓雷认为,上海的房价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0%较为合理。

 

来源:《解放日报》2008年10月22日第9版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