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中国热”是否会变“冷”?——著名经济学家描述未来中国大致“模样”

日期:2008/09/11|点击:2

    你知道跨国公司的“总裁”一词是谁率先翻译的吗?你知道低龄小学生的绿领巾是谁最早提出的吗?你知道18年前浦东开发的具体设想是谁进行论证的吗?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我们找到了答案:他们分别是经济学家徐之河、教育学家段慎以及决策咨询专家姚锡棠。这所全国成立最早的社科院,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前瞻性研究和咨询建议,成长起一大批优秀的智库型人才。

   

个人团队齐心协力

    日前,上海社科院收到一封来自湖南长沙的公函,末尾落款人是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他代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该院研究员花建对湖南文化发展战略的产业定位所作的贡献,还对花建的敬业精神作了积极评价。

    “花建很忙啊,老是找不到他,请他出谋划策的单位实在太多了。”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作家叶辛这样介绍。身为该院文学所研究员的花建,还是社科院“城市文化”特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这个特色学科完全是近年来政府决策催生的产物,其中战略架构的设计尤其重要。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成果如何转化为公众的文化权益?另一方面,面对不对称的国际文化辐射,我们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大都市?这些发展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都是战略研究的重点内容。

    除了研究者个人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之外,社科院各研究团队也都非常活跃。凌耀初研究员领衔的该院经济法律社会咨询中心团队,在长三角声名显赫。最近3年,这个团队最大的一个课题,是“为上海寻找新的水源”。有江、有湖、有海的上海却是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加速积聚、工业耗水量的增加以及太湖蓝藻等水质危机,都逼着凌耀初团队加快调研进程,大家“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团队关于上海新水源地青草沙选址、开发规模、融资方式以及用水价格的建议,都已经为市政府领导采纳。

   

关注经济关切社会

    经济建设是物质财富的来源,也是上海社科院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思考研究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重大课题,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教授组织全院的智库型人才集体攻关。2006年,他们完成了《上海“十一五”规划(学者版)》,得到广泛好评。这一规划从理性、比较和非利益参与的客观角度,对上海在2010年世博会前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独到见解。2007年,上海社科院又高质量地完成了上海市长韩正交办的13项事关上海发展转型的重大课题。

    随着发展格局的变化,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急需专家学者们出谋划策。上海社科院的学者们,以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投身到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中。

    这种关切,让知名的艾滋病问题学者夏国美走近了艾滋病患者。“我曾经在一个贫困村庄,询问一位感染HIV的农民有什么要求?他犹豫了一会儿才怯怯地提出,能不能每月给他20块钱补助,这样他的两个孩子就可以有肉吃了。还有一次,我仅仅是认真倾听了一位HIV感染者和他妻子的倾诉,感染者妻子就哭倒在我肩头,事后夫妇俩还给我们社会学所写来感谢信,因为他们在备受歧视的社会环境中失去了公正的待遇和倾诉的权利……”这样的人和事,让夏国美倍感沉重,“我在研究中发现,艾滋病的流行与制度、法律、道德、文化以及观念障碍密切相关,中国要达到遏制艾滋病流行的目标,仅仅站在医学平台上思考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全面介入。”

    这些亲身感受和研究成果,汇集在夏国美的新书《决策前的倾听》中。面对记者,她很动情:“年轻时我曾当过医生,老一辈给我的教导是:一个好的医生,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医德和良心。在接触艾滋病问题后,我深深感到,在这个领域做实证研究,仅有研究能力也是不够的,它更需要研究者的责任意识、社会良知。在田野调查中,我曾遭遇过无数次撞击心灵的震撼,让我看到了艾滋病问题背后社会学学者的责任。”

    像夏国美这样的学者,在上海社科院还有很多。在流动人口、医保改革、青少年问题等研究领域,都活跃着上海社科院学者的身影。

   

社科人才各展所长

    上海社科院目前已经拥有12个重点学科和14个特色学科,并以近900名员工、500余名在读研究生的规模,在地方社科院系统中占据首位。据统计,上海社科院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99名,占所有科研人员的近四成;有研究员职称的125人,占全部科研人员的24.8%,副研究员有141名,两者相加占52.78%。不仅如此,近两三年,该院还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博士和硕士,优化了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科研发展后劲明显加强。在这些学者中,有的被本市和外地一些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有些被中央有关部门聘请为咨询专家,有的在国际学术舞台十分活跃……

    最近一二十年,上海社科院还向院外输送了许多专家型领导干部,他们有密切结合社会实践的专业能力,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作出了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独特贡献。从事人才工作的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向记者描绘了社科院人才各展所长的美好情景:“我们要让正在寻找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年轻人更加清楚地了解,上海社科院是有志于专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有志于用社会科学专业能力报效祖国的最好地方;让已经来到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感到,只有当自己力不从心、无法充分利用广阔自由的科研空间的时候,才有理由离开这里。同时,也要让那些刚刚起步的年轻科研人员,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有目标、更加有信心、更加有乐趣。”一茬又一茬优秀人才,为上海社科院这一共同的家园,描写着美好的愿景。

 

来源:《文汇报》日期:2008.09.06 版次: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