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亚太重要国际门户和全球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
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将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昨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中国政府网上正式公布。全文11300多字,密切关乎长三角的前途。
12大块,42条,指明发展路径,描绘区域蓝图。指导意见提出,要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建世界级城市群
近年来,江苏淮安、连云港,浙江金华、衢州等地,一逮住机会就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入会申请。
这一次,《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这意味着,期盼已久的长三角大门终于向苏北人打开了,向浙南人打开了!
从16城市到两省一市,有喜悦,更有期待。最近,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刚刚率团来过上海,他们与中国海运(集团)和上海铁路局在更多方面就扩大合作进行会谈。三方达成协议,助推连云港港全力冲刺300万标箱和亿吨大港目标。“一转眼,咱们也成长三角人了。夙愿得偿,我们要对得起这个‘名分’。”王建华说。
在土地、能源、资金压力下,长三角扩容成为其内在发展需求。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认为,对长三角而言,苏北、浙南的加入正逢其“需”:经历多年高强度开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已成为长三角的稀缺品,而苏北的“丰裕”让人垂青。仅一个盐城市,1.69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上海的2.4倍;沿海滩涂4550平方公里,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苏北与长三角有着资源的互补、产业的联动和生产要素的互动等内生需求,苏北的吸引力难以抗拒。
这种内在发展的需求,为的是一个目标。《指导意见》赫然写明:要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对这个“世界级城市群”,华东师大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是这样理解的:多修一些城际铁路和大桥,就是世界级城市群吗?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应该依托产业,依托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是长三角薄弱之处,我们讲竞争力,不是“关起门来”讲,长三角国际型企业稀缺,国际型的服务性企业更是寥若晨星,这是长三角的“软肋”。《指导意见》正是针对类似“软肋”,对长三角的目标作出了原则性的描述。如果目标实现,到2012年,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将触手可及。
服务业变为“老大”
《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地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这意味着长三角的产业定位已经由“以制造业为主”调整为“以服务业为主”。
刘志彪说,长三角和珠三角一样,当前仍然处于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调整可以视为纾解长三角‘转型困局’的药方。”
事实上,通过过去连续几年的努力,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支柱地位,已然出现稳步提升的态势:2006年,长三角16城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41.3%;2007年长三角16城市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2.2%;今年一季度,虽然长三角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但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达到5063.47亿元,同比增长13.7%,占GDP的比重达43%。
如今,《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虽然同样是发展服务业,但三地必须各有侧重;不仅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也要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刘志彪说,就目前来看,两省一市服务业的发展定位还是互补大于竞争:江苏的发展思路是以向制造业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以软件业为重中之重,拓展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领域;浙江希望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着力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提升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上海则强调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的同时,在物流、金融和创建科技服务平台上领先一步。
专家认为,长三角还可利用上海世博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例,三地通过进一步拓展市场、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不再遥远。
耀眼之处是“创新”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这是《指导意见》将长三角“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铿锵之语。
来自上海市科委的消息表明,近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的框架下,着力推进科技资源共享专题,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良好态势。
——围绕区域发展共同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比如,2007年上海投入300万元启动了“长三角区域危险化学品气瓶电子标签标识及其安全管理系统应用示范”项目,迄今已完成全市250万个危化气瓶的电子标签标识;浙江已确定衢州化工厂为试点,重点针对高危险性液氯、液氨以及工业用气瓶的电子标签应用试点,并依据该特性完成了相关系统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江苏省选择盐城地区工业用和民用液化气瓶作为应用试点,第一批标签已开始签发。以此项目为契机,两省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在开展统一长三角区域气瓶电子标签应用标识的工作。
——协同推进,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比如,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