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的话题越来越成为中印两国经济学家、甚至全球的经济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印经济比较自此更为大家所热衷。其实,在黄亚生的文章发表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在关注这两个国情相似、发展相近的大国了。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作为同处亚洲的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在综合国力以及人均GDP等指标上基本相当。但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印度。譬如,同样是在2003年7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对中国: 落在龙后面的老虎”的专题报道。这篇报道开宗明义地指出:“25年前,中印这两个又脏又穷的亚洲大国的生活水准颇为相似,但如今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几乎是印度人的两倍。”可当黄亚生们预言印度有朝一日经济发展终将超过中国时,中国人顿时感觉到了一个潜在竞争大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而印度人赶超中国的信心得以重拾。
从国情上看,的确,中印两国同属人口和国土大国,同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同处亚洲并且同在亚洲发挥着地区大国的作用,同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文明古国,同于20世纪40年代末建立新国体,同样都在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相似相同点太多了,相互比较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对于研究者而言,浓厚兴趣的最好提炼就是将它化育为字里行间的有思想、有理论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便是基于这一研究兴趣的理论成果。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值得比较的方面很多。比如,从经济规模来看,中印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总量的扩张,全球GDP排名不断上升,进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日益增大,同时市场规模也显著扩大。特别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迅速提高的劳动生产力、巨大的国内需求拉动、巨额的国内外直接投资等造就了一个神话般发展的中国。从发展质量来看,中印这两个曾经是经济水平贫穷低下国家,正在经受着因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双重利弊考验。国家富裕了,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了;工业化发展了,但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滞后了;经济发展了,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了;经济现代化指标提高了,但是人文社会发展被忽视了……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具有非常鲜明的且又颇不相同的演变特色。中国走了一条传统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即以制造业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麦肯锡公司认为,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大陆在短短20年间变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已经找到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印度则希望依靠软件业等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绕过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印度的这一产业结构转变模式为其在全球赢得了“世界办公室”的称誉。从社会经济制度来看,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与印度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在产权结构的确立、法律体系的界定以及政治体制的归属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但两国经济发展的最终成就却并不是这些较大差别因素的结果。特别是在印度,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分析的: 从形式上看,明晰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代议制的民主宪政这一良序市场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在当代印度社会中均已具备,但印度本身却在巨大的人口和人力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中未能蕴生出高速的经济增长,一些在印度的殖民国大英帝国的崛起中起过很大作用的制度安排在印度社会中却不怎么有效。
所有这些方面,以及这些以外的方面,都是《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一书力图分析、研究,并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与结论的地方。当然,国家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任何的研究成果都很难穷尽到各个领域。本书所涉猎的方面也只能是著作者们所认为的必需之处。
最后谈谈与中印发展比较相关的一个话题,也即中国和印度将来到底谁的发展速度会更快,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骚呢?许多人都希望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也即要么是“中国”,要么是“印度”。其实,这是一个很难下结论的判断。因为,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到目前的状况,接下去的进一步的发展都面临着各自的瓶颈与制约。从中国的发展瓶颈来看,诸如不健全、不规范的金融体制以及大量的银行坏账,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腐败、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等等;从印度的发展瓶颈来看,诸如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与种姓制度、严重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脆弱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的不发达,数量巨大的文盲和贫困人口,等等。这些瓶颈主要是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和印度谁先意识到并且先突破这些瓶颈,谁就赢得了将来的发展空间和扩张余地,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会明显提高。反之,谁深受这些瓶颈的掣肘,并且又脱身乏术的话,那么将来就必然被其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领先或赶超也便无从谈起。好在现在中国和印度似乎都已经觉察到了自身的问题,都在尽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灵丹妙方。我们衷心地希望,这两个东方古老的文明大国都能在不久的将来依靠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共同担负起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
是为序。
目录
导论 经济发展方式与比较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转变经济发展式的理论依据:从增长到发展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发展理论的创新
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节 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与发展的前沿问题
一、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与后发展经济学
二、发展问题研究的前沿探索
第三节 比较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方法
一、发展的模式多样化问题
二、比较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书比较发展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本书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中印比较研究文献述评
第一节 中国学者对中印比较研究的文献分析
一、关于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的文献
二、关于中印两国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
三、关于中印两国收入分配比较研究文献
四、关于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比较研究文献
五、关于中印两国吸引FDI比较研究文献
六、关于中印两国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文献
第二节 印度学者对中印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文献
二、关于中印两国吸引FDI比较研究文献
三、关于中印两国经济改革比较研究文献
四、关于中印两国政治体制比较研究文献
第三节 西方学者关于中印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文献
二、关于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献
三、关于中印两国收入分配比较研究文献
四、关于中印两国引进FDI的绩效比较研究文献
五、关于中印两国政治体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研究文献
六、关于中印两国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文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历史轨迹追寻
第一节 中印民族独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
一、独立前中印经济社会发展回顾比较
二、曲折坎坷的民族独立:中印民族独立过程比较研究
三、形同实异的道路:中印经济总体比较
第二节 中印独立后经济发展过程比较
一、1949年与1947年:中印独立初期经济发展过程经较
二、1978年与1991年:中印改革后经济发展过程比较
第三节 中印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反思
一、大国的崛起:中印经济发展成就的比较
二、大国的困惑:两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大国的警醒:对两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反思
四、面向新世纪的新蓝图:两国经济发展规划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印经济发展的资源与潜力比较:发展的条件
第四章 中国与印度人口变动及其发生原因比较
第五章 中印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比较:总量与经济结构视角
第六章 中印农业经济增长比较
第七章 中印制造发展比较
第八章 中印服务业发展发较
第九章 中印信息产业发展比较
第十章 中印金融业发展比较
第十一章 中印经济增长比较
第十二章 中印人类发展比较:居民生活质量视角
第十三章 中印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与不平等比较
第十四章 中印经济发展与贫困比较:能力与发展
第十五章 中印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会稳定器与经济发展
第十六章 中印经济体制 改革比较:制度创新的视角
第十七章 中印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第十八章 中印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分权化、政府与市场
第十九章 中印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FDI与国际贸易发展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