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指南”出台在即 重组将加速
伴随着上海国有企业一系列的重组动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也在紧锣密鼓地讨论中,并将于近期出台。
《若干意见》将对当前上海的国资改革方向、原则、举措提出要求。在专家看来,这份文件固然是“为了指导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但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那就是为发挥国资作用,为今后两年甚至“十二五(2011年-2015年)”的上海经济支撑点“埋下种子”。
在
上海谋求进一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举动,已十分明确,其一个不容忽视的“推动力”则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上海经济“半年报”——上半年上海GDP比去年同期增长10.3%,低于全国10.4%的平均水平。多年来上海一直是全国经济的排头兵,这一罕见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上下左右”征求过意见
有关人士透露,《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几易其稿,在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之前,“上下左右”征求过各方意见,并已经在市人大、政协上讨论过。
虽然尚未正式出台,但在上海国资系统的内部会议上,已经开始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部署工作。
扣准上海发展“大格局”
“"十五"期间上海经济的发展靠深水港拉动,"十一五"期间靠世博拉动,那么"十二五"期间靠什么?”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国有资产规划投资委员会常任委员杨建文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上海国资的一系列动作,都应该纳入上海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分析。上海的发展目标都已经明确,即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杨建文表示,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企业,最近一系列的市委市政府调研内容之一就是摸索这些工业集团公司如何做服务业,如何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寻找“接口”。比如说交运集团,如何发展层次高、效率高的物流产业;比如说上汽集团如何做好后市场服务。
在上海发展的大目标下,国有企业围绕目标“做产业准备”是必修课。事实上,这从国有企业“主业”中就可以窥见一二。今年3月上海市国资委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24家企业的43项核心业务和31项培育业务中,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业务有40多项,占60%以上,主要是商贸流通、物流、房地产开发、酒店旅游、航空等;以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业务的有8家企业,共13项核心业务和6项培育业务,占总数的30%和20%,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器、清洁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
主业只是“准备工作”之一,当前国资工作的一系列动作均是扣准上海发展大方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体现。
“经济下行时国资应进”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国资应退;经济出现下行迹象的时候,国资应进。”杨建文表示,特别是在当前“一保一控”的经济大背景下,国资如何发挥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上海交出了一份不令人满意的GDP答卷。今年上半年,上海实现GDP6530.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但还是低于全国10.4%的平均水平。多年来上海一直是全国经济的排头兵,这一罕见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蔡旭初在当时举行的市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