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构建国内一流社会主义新智库 冯国勤赴上海社科院调研

日期:2008/07/14|点击:2

  编者按 袁秉达教授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一书,因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全面系统的学术探究,出版以后,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现将有关评论和观点加以集纳,以飨读者。
    
    从学术视角探索当代中国前沿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出版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出版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来自沪上党校、高校的专家学者30多人出席会议。大家在高度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一书所作理论探索的同时,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展开了研讨。
    
    开创性的研究著述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丁荣生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的出版情况,他说,从十七大召开至今,国内尚未有专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专著面世,以专著的形式从学术角度研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创性。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国平教授说,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带领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这面旗帜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支撑,但更深层次的是理论体系为指导。当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意义不同寻常。
    
    深厚的理论积累
    
    华东师范大学周尚文教授指出,本书鲜明地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十七大以前社会上关于“举什么旗”出现了很多争论,要不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团结十三亿人民继续科学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学术界面临的课题,并且社会上也亟需一本比较通俗又能弘扬主旋律的专著。该书思路清晰,不仅体现在论述条理的技巧上,更体现了深厚的理论积累。华东师范大学郝宇青教授说,该书集内容系统性、结构合理性、语言可读性、理论创新性于一体。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孙力教授说,该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回答了当前党员、群众中迫切需要回答的各种思想问题,能从根本上把握和阐发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质。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夏军教授指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快”,对党内重大会议文件反应敏锐;二是“准”,内容准确反映了中央精神;三是“清”,逻辑、思路和表述都清晰流畅;四是“显”,书中把学术界的热点和重点都凸显出来;五是“实”,本书资料丰富,不流于空洞说教。上海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徐觉哉研究员认为,该书抓住了每一历史时期的核心问题加以论述,还总结了学术界的研究,体现了深度和广度。
    
    聚焦前沿问题
    
    很多学者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第一,关于理论体系来“源”之研究。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胡振平教授认为,我们除了要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之外,还应探究它的“实践源”,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源”才是真正的源。郝宇青等认为,作为“探源”,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之外,还应当阐述其他的“源”,如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的关系。
    第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到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徐觉哉阐述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态势:第一,发达国家通过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向资本社会化发展;第二,经济、文化相对于落后的原共产党执政国家向社会资本化发展;第三,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极端平民化的“新民粹主义”,搞“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理论体系回应了当今世界的一些根本性挑战,比如发展中国家有没有能力把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放在最优先的地位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要提升问题意识。夏军和孙力认为,现代科学相互借鉴和渗透的特点非常突出,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不能够忽视这一点。主流理论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有用的成果,增强理论自身的活力。多学科的渗透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升华。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升问题意识,可以引发我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比如:在理论创新中如何解放思想?如何从各种本本主义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就是要透视社会变迁,把握时代特征,弄清思想原则的社会发展属性。
    (郑云天)
    
    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袁秉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的最大特色,就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与流的结合中,讲清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体系与大体系的逻辑关系和基本内容。
    该书一方面十分注重分析论证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个阶段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思想渊源、形成历程,阐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逻辑结构、精神实质及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贡献,另一方面从“探源”的角度,分析和论证新时期三大创新理论成果承上启下、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特别注重在分别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提炼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和结构。
    本书按照十七大精神,从五个层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第二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理论,构成科学理论体系的主干部分;第三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和重大发展战略;第四层面,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互结合;第五层面,坚持以人为本、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该书多角度地体现了理论背后的方法论特点和启示,既把方法论渗透在各个章节的理论阐述过程中,又单列第六章集中论证新时期我党理论创新的方法和风格,提出了新时期理论创新的两种基本范式的比较研究,一种是邓小平式的“继承、纠错,发展”的理论创新范式,另一种是邓小平以后的“坚持、突破、完善”的理论创新范式。通过理论创新不同范式的比较研究,强调集成创新在理论整合和体系架构中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解放日报》2008年7月16日第13版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