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中国外交也进入了“非常活跃时期”。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世界聚焦中国之时,好事坏事都会被放大”。而中国外交在刚过去的上半年的表现令人瞩目。
大国外交态势良好
外交学院副院长
上半年中国外交的异常活跃,首先表现在大国外交态势良好。年初英国首相布朗访华,延续了继2007年末法国总统萨科齐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以来,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互动的良好态势。
中美关系全方位展开。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通过电话热线保持经常沟通;中美部长级互访活动频繁;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欧洲个别国家由于纵容反华势力借所谓“西藏问题”对华施压,使得奥运圣火在欧洲的传递受到一定的干扰破坏,但从中欧关系的整体来看,基本面仍保持稳定:
英国首相布朗
中德关系由于达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面而一度受损,但德国副总理兼外长施泰因迈尔今年上半年两度访问中国,表示“德国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加强在双边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德中关系的发展”。双方商定,今年下半年重启战略对话和人权对话。
周边外交地位凸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高层往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时,明确指出“亚洲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同时发展”,双方认为“中印的共同发展将会改变亚洲乃至世界的面貌”,并且签署了《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进一步明确了“中印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的方针。在“西藏问题”上,印度“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任何藏人利用印度领土从事反华政治活动。
综观之,中国与周边邻国在今年上半年基本都实现了领导人的互访。受访专家指出,如此高密度、高级别的互访,既反映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也反映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整体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依托。
经济外交进入“黄金时期”
年初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面对明显增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中国的经济外交也十分积极。
经济外交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
对经济外交的作用,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所长张幼文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国际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全方位的外交努力,经济外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经济外交与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妍认为,“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是维护和拓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利益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自身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进一步指出,能源外交已经成为经济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开发,特别是海外能源发展,离不开外交的支持。例如,中国企业在伊朗有巨大的能源利益,如果外交不能为我们的企业创造很好的经营条件,企业就难以在那里发展。
危机外交崭露头角
这半年间,中国遇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危机”,包括3月发生在拉萨的暴力犯罪事件,4月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受到某些干扰,以及5月的汶川大地震,都给中国外交带来严峻的挑战。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外交在应对上述三个危机时,表现出色。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帆指出,西方某些反华势力支持“藏独”,破坏奥运圣火传递,企图将“奥运问题政治化”,并不是偶然现象。西方某些势力长期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和立场,可以归结为歧视说、偏见说、误解说、无知说、恐惧说等,归根结底是不能客观地、公正地、平等地认识和对待中国。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成功经验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于是有些人开始“恐惧”了。这种恐惧其实是一种传统优越思维的反映,即西方应该永远保持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100年左右的优势,一旦这种优势缩短为50年或30年,他们就难以承受了。这或许就是某些反华势力的“心理症结”所在。
“3·14”事件后,中国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迅速反应,立即展开“危机外交”:很多驻外大使开始积极与所在国政府进行沟通,全面介绍中国的西藏政策和“3·14”事件的真相,全力做各国领导人工作,同时主动与各国媒体进行联系交流,向西方民众介绍西藏的今昔,戳穿某些反华势力的“谎言”,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有理有节的外交活动,在很短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王春英指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迅速将救灾信息公开化,并欢迎国外救援队前来救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