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活动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品质,同时也为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提供了历史契机。亚太所周建明研究员认为,这次抗震救灾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全民参与的救灾活动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点和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扬。抗震救灾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一次伟大践行,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体现,是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警察在和平时期,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面前对其使命的一次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固有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一次大发扬。这次抗震救灾,在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大转型中形成了新的集体记忆,为新的价值、新的道德行为标准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一个深切的“命运共同体”观念的体验。这些都将对中国今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所蒯大申研究员表示,灾难可以修复人性,也可以修复社会。在大规模的民间救援活动中,引发了广大民众对政府工作、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领域的全面关注。不少学者都认为,在大灾面前,中国人民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空前高涨,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到社会文化、精神价值层面的表现。
这场大地震迄今已夺去了6万多人的生命,国家哀悼日以国家的名义表达了对普通生命的尊重。经济所沈开艳研究员认为,不能把这种尊重看作是西方价值影响的结果,而更应该看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古老中国的民族精神的重新张扬。《社会科学报》许明研究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领域的进步,通过抗震救灾这种特殊形式得到了体现。汶川地震中,民间大规模自发的救助,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已经形成了诸如爱国、关爱生命、自觉守法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程伟礼研究员认为,抗震救灾有力地证明,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是我们需要弘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