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勇在座谈会上讲话,充分肯定了社科院的定位、作用和人才优势,认为上海社科院在全国社科研究领域很有地位和影响,名声显赫、成果累累。他指出,社科院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完全有条件建成社会主义新智库。他认为,一个重要条件和基础就是社科院人才济济和精英荟萃,他用“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来形容,并指出,这中间既有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社科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也有一大批年富力强、在社科研究领域起着中流作用的中青年专家学者,还有一批知识丰富、学历很高、已经在各自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应勇指出,法作为社会的调节器,法院是调节器的终端,法官是这个终端的掌控者,法和法院在当今社会正在也还将继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同时认为,司法工作在面临巨大机遇、将起着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他分析了当前司法工作的三大不适应,一是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司法能力的不适应,二是我们日益增长的纠纷矛盾——数量多发、主体多元、诉求多样,与司法资源、司法功能之间的不适应,三是社会对司法预期的增强,与司法公信、司法权威缺失的不适应。他指出,作为法院,要立足自身,解决这些问题,要树立正确的司法职能观、司法为民观、司法功能观、司法公正观和司法保障观。
应勇强调,法院要与上海各法学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深化研究,共同解决司法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形成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他认为,社科院的研究力量具有优势,可以弥补法院、法官知识上的不足,共同研究、探讨疑难复杂的问题,合作开展重点课题的学术交流。他希望,上海社科院的各位智囊能够对法院工作起到更多的指导、支持和支撑的作用。他表示,对于社科院提出的编撰上海法制建设蓝皮书、实现有关信息与资料共享、开辟合作渠道、开展成果交流以及课题合作研究等,市高院将给予大力支持。
王荣华对应勇同志到我院调研、座谈及对本院法学研究工作的指导与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应勇同志就上海司法发展作了内容丰富、非常重要的讲话,深入思考与分析了上海司法工作的现实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王荣华表示,社科院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智库,也是市高院的智库,一定要发挥我院法学所的研究力量以及学科综合的优势,认真梳理、研究市高院交办的课题和各项任务,积极为上海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市高院副院长应新龙、孙建国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和座谈。
会上,法学所所长顾肖荣、副所长林荫茂汇报了我院法学研究工作情况以及与市高院合作、交流的设想与建议。刘杰、史建三、金芳等专家就司法工作的有关思考作专题发言。
院党委副书记洪民荣,副院长黄仁伟、谢京辉出席调研座谈会。法学所党政负责人、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和部分研究人员代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及相关处室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